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

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器直接卖给集体农庄。这一决定
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
C.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D.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苏联的农业问题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没有得以解决,所以A项错误。仅是机器这一生产工具的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不能表明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没有发生改变,所以C项错误。D项为错误项,材料中涉及的是机器的所有权的变化问题。
举一反三
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法令:列宁格勒市恢复它的历史名称——圣彼得堡市。以下是对此举所表达的政治含义的议论,你认为最为确切的是
A.与苏联的历史相切割B.否定列宁的历史功绩
C.继承俄罗斯民族文化D.尊重本民族宗教信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苏联1976—1990的经济增长情况,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苏联经济发展整体呈下降趋势
B.国民收入的下降幅度最大
C.从1 976年开始经济体制发生急剧变革
D.1990年经济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改革。据苏联官方统计,其某一***执政期间,苏联的国民收入由原来只占美国的31%,上升到67%,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0平方米提高到16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该***是

A                  B                 C               D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战前苏联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把科技革命的成果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认为“现在,没有比实现科技革命更重要的事情了”。苏联的这一转变
A.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C.引领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D.突破了意识形态对科技领域的束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