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指出: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但是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指出: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但是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指出: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但是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其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那么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利己的考虑。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已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会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材料二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对美国人民的一次“炉边谈话”: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不同,在美国,我们坚持对个人奋斗和和益动机的信念;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我们必须连续不断地寻求改良的实践以确保合理利润的持续,加之科学的进步、个人的积极性、小人物的机会、公平的价格、适当的工资和连续的就业。
材料三 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说:集权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中央对资源的动员和对个人的严格控制发展到了威胁个人自由的基础的程度,我并不否认这一点。我说的是,我们还根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危险现在是不存在的,因此,无需就此争论。问题是我们是否从19世纪的自由放任状态过渡到自由社会主义时代,我这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
材料四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1)材料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试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和影响。(6分)
(2)据材料二,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概括凯恩斯主义的特点。(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亚当·斯密的上述观点。(9分)
答案
(1)中心思想: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由追逐个人的利益,将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最大化。(2分)
背景: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竞争。(2分)
影响: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加剧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2分)
(2)在危机打击下,实施国家干预经济,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公民的个人利益。(3分)
(3)强调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适当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走介于传统自由放任和“集权”之间的“自由社会主义”道路。(4分)
(4)提示: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发展成果为大众共享能促进社会稳定;他看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会危及社会稳定,具有进步性;但他认为应靠道义约束资本家的行为,坚持自由思想,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财富分配措施。(9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要求回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一个时期的特点,即是自由竞争的发展方式。在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由竞争主义兴起,这个标志就是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所以材料一的中心思想就可以归纳出来。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就是工业革命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要求自由竞争,公平竞争。
(2)第二问,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的问题,需要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入手分析,罗斯福新政是为了解决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而施行的措施,这是针对于自由竞争带来的盲目生产而造成的生产过剩而制定的,所以它的指导思想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3)第三问,凯恩斯主义的思想核心与罗斯福新政的思想实质大致是相同的,都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本题需要结合材料来分析归纳,材料中的“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是答题的关键内容,体现出了强调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再依据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来结合整理出来答案。
(4)第四问,评述一种历史观点,要依据观点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影响来分析,要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还要重点论的评述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亚当•斯密观点产生的背景及影响,围绕着这两个点来回答,还要注意观点作者的阶级性,材料“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表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一些理想观点。
举一反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载:“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赁:工钱)……三年台成而民贩。”下列选项中,最类似晏子施政方略的是
A.商鞍变法之奖励农耕B.伯利克里发放参政津贴
C.罗斯福举办公共工程D.列宁实行固定粮食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厉以宁说:" 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士曾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根据所学判断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经济
B.发展了多种所有制形式,解放了生产力
C.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罗斯福新政通过承认大部分在政府里没有代表人的那些集团的地位,实现了一种更为公正的社会。”下列措施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保障工人权利B.整顿财政金融
C.调整农业结构D.兴办公共工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州县官逾期一个月内报灾罚俸六个月,一个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
——摘自嘉庆《大清会典》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商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的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 的法律为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提示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人及残疾人保险法,以保障工人权利。
——根据世界近现代史资料整理
材料三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欧美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所采取的措施。(4分)
(3)指出材料三的法律出台的背景及其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