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2年”“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B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A项错误;C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不单单是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故D项错误。 |
举一反三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分)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分) |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
|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
|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 |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 C.人民公社化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