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社会生活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名人名言选《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卢

(30分)社会生活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名人名言选《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卢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0分)社会生活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名人名言选
《周易》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卢梭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1)依据材料一归纳以上表达的共同生活理念。(2分)指出各自的认识角度。(3分)
材料二 一份19世纪40年代的记录显示,工人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足。由于从北美进口廉价小麦,以及从美洲和澳洲航运冻肉的技术得到发展,1877—1889年间普通工人的食物中肉类的比重有所上升。……(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厅房和卧室)。……卧室仅有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家庭)普遍的父母与子女有了分开的卧室。……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19世纪上半叶,工人家庭用木头做燃料,很少使用(烧煤)壁炉,……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他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陈宇《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2)根据材料二概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人日常生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材料三 咸丰三年(1853年)之上海及商埠图

(3)据材料三归纳与近代社会生活相关的直接信息。(4分)并从不同史观的角度(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任选两个)推导其间接信息。(6分)
材料四  浦东人“爱比较”有一个颇为鲜明的特点:他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是多元的,常以与世界一流大城市相比这种方式来考量自身、衡量差距、思量目标。譬如在金融中心建设上,会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纽约这一全球公认的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航运方面,会以伦敦高端的资源配置能力为楷模;虽说第三产业已占浦东GDP的57%,但像新加坡这样的旅游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列入了比较的范围。
——沈栖《“爱比较”的浦东人》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评上海浦东人的“爱比较”。(6分)
答案

(1)理念:提倡节俭,反对奢侈(2分)
角度:《周易》,个人修养;李商隐,国家兴亡;卢梭,社会风气。(每点1分)
(2)变化:工人肉食(蛋白质和脂肪)摄入比重上升;(1分)工人的住房面积有所增大;(1分)工人家庭取暖设备和燃料得到更新。(1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交通储藏及能源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卫生及社会福利条例的完善;社会财富的增长。(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3)直接信息:外国商住区紧邻外国使馆设置;洋码头和土码头分开设置;重要地名中英文标识;出现外国教堂;中外活动区域界限明显等(每点1分,任答4点;其它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推导信息:
文明史观:传播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推动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
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城市化趋势出现。
全球史观: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史观:列强入侵中国,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史观: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交汇,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每点3分,共6分,任答2点即可。)
(4)简评:体现了浦东人长期以来的开放、进取、不甘落后的心态;体现了善于立足中华,多元借鉴的素养;体现了为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上海作贡献的精神。(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理念依据材料一中“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概括出都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第二小问认识角度由材料一可归纳出《周易》是从个人修养,李商隐是从国家兴亡,卢梭是从社会风气的角度。
(2)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二中“工人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足。1877—1889年间普通工人的食物中肉类的比重有所上升”可归纳出工人肉食摄入比重上升,从“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家庭)普遍的父母与子女有了分开的卧室”可归纳出工人的住房面积有所增大,从“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他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可归纳出工人家庭取暖设备和燃料得到更新;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中“由于从北美进口廉价小麦,以及从美洲和澳洲航运冻肉的技术得到发展”可归纳出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交通储藏及能源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发展;从“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 可归纳出卫生及社会福利条例的完善,社会财富的增长。
(3)第一小问直接从图片中获取社会生活方面的信息即可,如外国商住区紧邻外国使馆设置;洋码头和土码头分开设置;重要地名中英文标识;出现外国教堂;中外活动区域界限明显等;第二小问抓住各史观的含义来分析通商口岸的影响即可,如文明史观:传播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推动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城市化趋势出现等。
(4)从材料四中“他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是多元的,常以与世界一流大城市相比这种方式来考量自身、衡量差距、思量目标”的信息,联系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可从浦东人开放进取的心态、多元借鉴的素养以及深化改革开放等角度来分析。
举一反三
“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继续阻止中国返回联合国D.准备调整对华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表1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状况。该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图表1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走向公开对峙
B.新中国坚持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
C.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是1969年和1972年中国外交情况表,其表明中国(  )
 
1969年
1972年
接待外国政府代表团的数量
12
48
新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
1
24
A.重点建立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政治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经济政治合作    D.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格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  )
A.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表(部分)
时间
建交国家
1949.10.3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49.10.4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49.10.6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9.10.16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9.10.27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表格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是(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不结盟    D.睦邻友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