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文献记载出处孟春“毋覆巢,毋***”《礼记·月令》“禁止伐木”“毋***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西汉《四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文献记载出处孟春“毋覆巢,毋***”《礼记·月令》“禁止伐木”“毋***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西汉《四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注:“衡”,即山衡,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和保护山泽等资源),任虞以泽事……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认识。(15分)
答案

(1)特点:体现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以立法加强环保;受儒家礼仪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内地到边疆都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10分)
(2)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共6分)
可能性: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出现;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共6分)
环境保护的对策:经济发展应注重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等。(3分)
(其它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考查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依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即可。从材料一中出处“《唐律》”“《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等信息可概括出以立法加强环保,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从文献记载中“孟春毋覆巢,毋***”“《礼记·月令》”等信息可归纳出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从“《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可归纳出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可归纳出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2)认识可以先依据材料二来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原因,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来分析即刻,必要性紧扣材料二中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可能性从材料二中“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可归纳出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从“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可归纳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从“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出现其次可以从材料一、二中环境保护的做法谈谈对当今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即可,如经济发展应注重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等。
举一反三
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11%,1920~1936年上升至8.02%。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B.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推动
C.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B.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D.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四川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中,可以体现儒家伦理纲常思想的是
A.①④B.②④C.①②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33年,留学德国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了“中元造纸厂”,“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历尽艰辛,最后于1939年4月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关于“中元造纸厂”及内迁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厂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B.抗战爆发是其内迁的原因
C.使中国工业布局有所改变D.因交通四通八达选址宜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苏联与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量及增幅比较表 。从表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苏联
中国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3555
16600
368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26.78
39.54
48
38.3
50.5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16392
19505
19
A.中苏两国重工业发展迅速           B.中苏两国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C.中苏两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D.中苏两国经济结构相对合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