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苏轼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宋诗话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北宋文学家苏轼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宋诗话全编·苏轼诗话》)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等信息说明与理学有关,理学中“格物致知”认识论符合题干主旨,故本题选择B。 |
举一反三
“经济学家把现代化定义为人类逐步提高其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并利用它来提高人均产出的一个过程。社会学家指出,现代化的其他特征包括:唤醒和激发大众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兴趣,认为人类生活是可以理解的而不是受制于超自然的力量,以及直至目前才树立起的对科学和技术的信赖。”材料认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现代化的认识A.是相同的 | B.是矛盾的 | C.是毫无关联的 | D.是互为补充的 |
|
(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谋举革命,.....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材料二 孙中山学贯东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同西方的自由、民主、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他不仅包容兼通东西文化,还能与时俱进。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又吸取部分马克思主义,称自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朱相远《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1)根据材料说明孙中山是如何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4分) (2)如何理解“迥然不同”?(2分)孙中山是如何做到的?(4分) |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万物源于“天理” | B.心即理也 | C.存天理,灭人欲 | D.经世致用 |
|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指出,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是国际局势紧张和冲突的根源,还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国际经济领域“新秩序”的口号。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A.要求打破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 | B.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C.由反对霸权主义到谋求经济发展 | D.主持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