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主要依据是A.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C.当时还没有制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主要依据是A.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C.当时还没有制定《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主要依据是
A.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新中国的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选B。
举一反三
(34分)梦想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每个人、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
材料一 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梦想天下应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想状态,统治者应该“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摘编自《孟子》
(1)孟子认为理想的治国思想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8分)
材料二 清国革命领袖孙中山……多少年来,他一直都是满清王朝统治者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个时候开始,他的头颅就被大清政府重金悬赏,然而他却能一次次逃脱大清政府编织的追捕网,并且悄无声息地周游世界,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指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他的梦想……。   
——1911年10月14日的《纽约时报》
(2)孙中山为实现救国梦想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孙中山提出救国方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
材料三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学者普遍认为,《独立宣言》是美国梦的根基,在《独立宣言》之后制定的宪法等各种法律为美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个人再好的梦也难以实现。
——刘植荣《解读美国梦》
(3)结合所学知识阐释1787年宪法如何为美国梦提供法治保障?宪法后来又以何种形式不断完善和发展?(10分)  
材料四 出生于马其顿的穆斯塔法·凯末尔实现了“青年土耳其党”多年以来的梦想: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在创立新土耳其后,凯末尔转而致力于创造新土耳其人这一同样艰巨的任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凯末尔梦想建立的现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国家性质是什么?(2分)他为“创立新土耳其”和“创造新土耳其人”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列举3条,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良好的家风,必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家训与家风”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材料,其中有关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钱氏家训》部分内容:   
①“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②“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③“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④“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从上述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出《钱氏家训》从哪几个方面严格要求其子孙后代的行为准则?(4分)仿照④,请你从中国历史中再列举出两条与之本质类似的名言来。(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学说为“Neo-Confucianism”,这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
A.孔孟儒学B.董仲舒的新儒学C.程朱理学D.明末清初的儒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
②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
③中国民族工业受经济危机冲击而陷入萧条
④土耳其是世界上工业增长速度最快国家之一
A.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4分)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1)根据材料,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8分)
时期
人物
主张
6世纪
查士丁尼
(东罗马帝国皇帝)
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13世纪
阿奎那
(意大利神学家)
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
17世纪
早期
格老修斯
(荷兰思想家)
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社会交往的感情就产生于此,并非由于其他的缘故。
17世纪
晚期
洛克
(英国思想家)
自然法的内容是人们都有保护自身生命、健康、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如受到侵犯,就有报复、反抗的权利。
18世纪
卢梭
(法国思想家)
国家制定的法律起源于社会契约,它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实行这种法律也即实行人人平等。
(2)阅读上表,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12分)
清前期修订的《大清律》一直沿用到近代。该律法的特点是以官僚机构组织法和刑法为核心。其内容包括行刑、户律(田宅、婚姻等)、兵律(军政、邮驿等)、刑律(人命、盗贼、斗殴等)、工律(河防等)。在施行中,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使判决权。1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
(3)结合所学,解读从清前期到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