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影响汉朝形成该刑法原则的主要因素是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影响汉朝形成该刑法原则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B |
解析
诏书的意思是,从现在起,儿子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孙子包庇祖父母,都不再连坐。这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和谐的伦理观.故选B。 |
举一反三
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
在《旧唐书》中,“三教”一词共出现24次,比《新唐书》之外的其他二十二史中出现的次数加起来还多。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三教指的是儒、佛、道 | B.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 C.说明唐朝时三教已经融为一体 | D.唐时三教对立情况严重,冲突激烈 |
|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最早提出此认知论的是朱熹 |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 C.材料认为万物皆有理 | D.提出此主张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科学之真 |
|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此观点为A.格物致知 | B.致良知 | C.知行合一 | D.进学则在致知 |
|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 |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 C.理气的关系问题 |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