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共中央在有关决定中指出“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注:按今

1964年中共中央在有关决定中指出“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注:按今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64年中共中央在有关决定中指出“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注:按今天的区域来划分,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异常紧张,战争一触即发B.中央着力发展落后地区教育
C.中国对世界局势判断是着眼备战 D.适应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需要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1964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周边国际环境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北面,随着中苏关系日趋紧张,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也越来越大。东面,面对的是美国的战略包围(从韩国、日本到台湾一线),而蒋介石集团也时刻准备反攻大陆。尤其是南面,自1961年开始的美国侵越战争步步升级,后来一直发展到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构成对中国的直接威胁,由此分析可知当时是中国对世界局势判断为着眼点进行备战的,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举一反三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为:“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汽车进入上海后,工部局于1906年又颁发一则布告:“租界车辆,不下千万;各走马路,靠近左边;切莫乱走,小心为先;十字路口,不要随便;左右前后,看清道点;照此走法,碰撞可免;尚有不遵,重罚银钱。”这主要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中国的近代交通业滞后于西方
C.近代中国的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资本主义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近代电讯和邮政事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B.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C.民国时期,邮政得到进一步发展
D.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电报电信事业无从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其始,大约起于缙绅之家,而婢妾效之,寝假而及于亲戚,以逮邻里,最后即便贩竖立肩挑之辈,虽然逐日营趁,生计艰难,而妻女亦皆绸缎金珠,不肯一着布素。
材料二:年来风谷之薄,大率起于苏州,波及松江……余生长青镇,独恨其俗尚奢,日用会社婚丧,皆以俭为耻。贫人负担之徒自不必言,妻必好饰,夜必饮酒……在北直隶宣化府隆庆州,士民竟以华服相夸耀,乡间妇女亦好为华饰。
材料三:山西虽处西北,“而奢靡风,乃比于东南,河南,山东,婚丧嫁娶这间,衣食宴会之际,不知检束……北京因为南方举子和达官商贾的云集,更是盛行南风。因而在社会上,人们饮爱南酒,食重南味,曲尚南曲,糖称南糖,衣着讲南式,园林效苏杭,书画文玩、娱乐戏剧、看花品茗,无一不以江南为尚。”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文明史》
回答问题: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这种社会现象的特点。(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
——《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2分)
(3)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2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