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书同文”原本是孔子提出的文化理想。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引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书同文”原本是孔子提出的文化理想。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引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同文”原本是孔子提出的文化理想。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引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当时主要是小篆和隶书。大约郑重的场合用小篆,一般的情况用隶书。
不过,所谓“书同文”,因秦王朝统治之短暂,并没有真正完成。“书同文”的事业在汉初继续进行,实际上到汉武帝时代才可以说逐步走向定型了。经过了这一转折,汉代的文字和先秦的文字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以致汉时的学者已经难以通晓先秦的文字。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据材料概括“书同文”的历史进程。(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书同文”。(9分)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的有识之士呼吁“书同文”;秦朝通过政府力量强力推行“书同文”;至汉武帝时期基本完成了 “书同文”。
(2)秦汉时期的“书同文”,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次大转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央集权制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

试题分析:“书同文”的历史进程也即中国文字统一的历史进程,根据三段材料分别概括得出基本线索即可。第一段从孔子的文化理想到子思的呼吁倡导,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对统一文字的呼吁。第二段材料秦朝统一后运用中央者政府的力量推行篆书和隶书作为统一文字,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第三段 “书同文”的事业在汉初继续进行,汉武帝时代才可以说逐步走向定型,统一文字的事业基本完成。
(2)本题评价文字统一的进步意义即可。从对当时的时代影响,顺应了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需要;对文字演变本身的影响,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次大转折;对文化的影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巩固,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举一反三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胡适指出:民十三以后,他(孙中山)改造的国民党成为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我们如果平心估量这二十多年的盘账单,终不能不承认我们在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
傅斯年指出:“国民党今日之站得住者,不是他自身充分的有站得住的力量,乃是其他结合没有站得住的力量。”“今日之大难题,即在国民党自身弄得没有办法,而中国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取而代之。”
蒋廷黻指出:“所谓中央政府的缺点,许多是因为他是中央,全国注目所在,一有错处,容易发现……实在中央政府大概说来要比地方政府高明。”
——以上材料均选自1932年创刊的《独立评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及“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的理由。(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上述历史人物的态度。(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历史观。(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李贽所生活的时代,分析“李贽的悲观”产生的主要原因。(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 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D.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