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图片:   图1: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商路示意图     图2: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图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争夺殖民地请回答:(1)图1

阅读下列图片:   图1: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商路示意图     图2: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图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争夺殖民地请回答:(1)图1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图片:
   
图1: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商路示意图     

图2: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图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争夺殖民地
请回答:(1)图1反映的历史现象在16世纪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简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
(2)图2反映了哪些重要历史现象?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4分)
(3)图3预示着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
(4)根据上述图片,简要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3分)
答案

(1)变化:开辟了以欧洲为中心,向其他地区的海上航线;大西洋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要道;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国家成为商路的中心地区等。(3分)原因:新航路的成功开辟;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殖民扩张等。(2分)     
(2)现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产品行销世界各地。(2分)原因: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发展迅速;英国打败其他殖民国家,建立了世界范围的海外殖民地。(2分) 
(3)新现象:世界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分)
(4)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状态,使世界各地间联系加强,揭开了形成世界市场的帷幕。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西方列强的实力,加快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步伐,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1是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商路示意图。联系所学知识,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以欧洲为中心、到亚洲、美洲等地区的新航路,欧洲的航运中心也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等方面分析。
(2)图2是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原因可以结合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进行分析回答。
(3)图3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4)综合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点评: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殖民扩张与掠夺,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的出现,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如汽车、飞机、电话、电报)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⑤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推动着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贸易的自由化。
举一反三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文中宣称: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支撑这一观点的典型事例是
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B.出席日内瓦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A.接受马歇尔计划B.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C.加入了世贸组织D.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恩来的照片登上封面。阅读下列图片及提示:
                     
图1发表于1951年6月18日。               图2发表于1954年3月10日。
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                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
小标题: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小标题: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
                     
图3发表于1971年11月8日。                    图4发表于1972年3月6日
标题为“中国人来了”。                           标题为“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发表于1972年3月6日                        
请回答:
(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周刊认为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4分)
(2)图2中,周恩来为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哪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有何意义?(5分)
(3)根据图3分析“中国人来了”的含义。(3分)
(4)根据图4分析“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谈谈我们在使用图片作为历史研究资料时应注意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 (   )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贡献是(  )
A.仁爱、正义、自强的价值观B.变法革新、集权专制的治国理念
C.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D.兼爱、非攻的和平理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