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福建省依山面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福建沿海展示了古代到近现代的部分海洋历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福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福建省依山面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福建沿海展示了古代到近现代的部分海洋历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福建海商在两宋时期已崛起为国内沿海商人的代表,在国内区域间贸易、与海外诸国远洋贩易中具有重要影响,这已为宋人所认可,也为现代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所确证。 ——刘文波的《宋代福建海商崛起之地理因素》 材料二 这时的海洋已经是武装的海洋,西方殖民者的枪炮,决定此时的海洋贸易必须有武装保卫。但是中国商人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海商集团还是崛起了。这其中的代表就是郑芝龙的武装海上集团。1633年,郑芝龙在金门料罗湾与荷兰人的舰队决战,打败荷兰人,从此荷兰人退出福建沿海。郑氏海商集团的崛起,中国人第一次有了武装对抗并战胜西方殖民者的庞大的海商集团,给了中国又一次开创海洋文明成为海洋大国的机会。 ——单之蔷《海洋大国,中国两次错失机会》 材料三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国门,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1884年,法国舰队肆行于东南沿海,福建水师惨遭败绩。10年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历史大悲剧,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几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中国近代海权的历史反思》 材料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于每年9月8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举办。投洽会以“突出全国性和国际性,突出投资洽谈和投资政策宣传,突出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对台经贸交流”为主要特色,投洽会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寻求境外合作伙伴架设金桥。 材料五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二中福建海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在以后驱赶荷兰人中有哪些伟大的壮举?但“开创海洋文明成为海洋大国的机会”后来被清王朝葬送了,为什么?导致了什么恶果?(6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福建省失去哪些海权、主权(至少四例)(3分) (3)材料四中的9.8“投洽会”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87年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除“对台经贸交流”外,还有哪些突出表现?(3分) (4)读材料五,你有何感想?(2分) |
答案
(1)①特点:福建海商在两宋时期已崛起,活跃于国内外贸易;有顽强的生存能力;武装对抗西方殖民者;与时俱进(2分,任答2点即可满分) ②收复台湾(1分) ③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2分) ④恶果: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在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1分) (2)1842年福州、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 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等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分任答三例) (3)趋势:全球化、区域化(1分) 表现:两岸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频繁;海基会和海协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通” (2分,任答2点即可满分) (4)海洋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海洋与国家的历史命运休戚相关,和民族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应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加强海防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国家实力。 (2分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以下有关党的“双百”方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提出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 B.“双百”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C.它是我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 | D.促进了我国文艺和科研事业的繁荣 |
|
1978年后中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仅1979年一年的重大成果就多于过去十年的总和,这最能说明A.改革开放促进科技发展 |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C.当时的形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要求各国重视科技的竞争 | D.新的知识分子政策使科技人员从过去的政治束缚中解放出巨大创造力 |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属目的科技成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 |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C.有良好的科研基础 | D.国际上的帮助 |
|
关于孔子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仁”的学说 | B.主张“克己复礼” | C.倡导“为政以德” | D.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
|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用行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科学家是(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