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问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问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 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2)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制定了哪些外交政策和方针? |
答案
(1)拒绝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两大阵营对抗。 握手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陷于美越战争泥潭。 (2)影响: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局面,是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打开中国的世界影响。(3)影响: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中日建交 (4)政策和方针: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不结盟政策④开展多边外交 |
解析
原因注意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影响从对中西方的角度分析。中国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但是,不同时期外交政策不同。 |
举一反三
中国与非洲虽然远隔重洋,但中非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坚。中国和非洲的发展进步,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3年12月14日——1964年2月29日,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14国,期间,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专机必须在突尼斯进行中途加油,当时两国无外交关系,按国际惯例,中国必须通过阿尔及利亚向突尼斯发出外交公函才行。受美苏的影响,突尼斯对中国并不太了解,经过反复斟酌后,布尔吉巴总统同意了中国方面的请求,并希望代表团能将“中途加油”升级为正式访问,还表示愿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结果在访问的第二天,布尔吉巴总统就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此事成为外交史上的佳话。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突尼斯总统为何邀请并无外交关系的中国总理正式访问突尼斯。 材料二 2000年非洲统一组织(1963、5成立)执行主席、多哥总统埃亚德马曾说,非洲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不能袖手旁观……2002年7月,在非统组织的基础上,非洲联盟(AU)宣布成立,它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间联盟。力争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能够用一个声音来说话……非盟成立以来,积极落实“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推动各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争取外资及援助,以促进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2005年3月,非盟和平与安全专员赛义德·金尼特说,非盟计划组建一支由1.5万人组成的非洲常备维和部队,以应对非洲大陆可能发生的冲突事件。 (2)依据材料二分析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非洲做出了怎么样的努力以避免“袖手旁观”?这些努力反映了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
著名学者费正清在他所著的《美国与中国》中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1911年的革命不能建立西方式的新中国呢?”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你认为其中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 B.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
|
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此种状况出现于(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B.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 C.抗日战争时期 |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其中袖口的三颗扣子 代表 ( ) |
交通工具的变迁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马车 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 铁路——京张铁路
材料二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形成了以临清、德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区间贸易和以登州、胶州为代表的沿海城镇区间贸易两个封闭的系统。19世纪下半叶,随着铁路的兴建和新河道的疏浚通航,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三河(黄河、小清河、卫运河)、二路(胶济铁路、津浦铁路)为框架的商路网络。新商路一方面将彼此隔绝的地区连接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又使沿路许多市镇成为新的集散市场……由于青岛、烟台通商口岸新设施的建成,以及轮船运输业的兴起,出现了“水陆货物皆转移于青岛,而胶州商务乃至一落千丈”,登州港口“仅余断港绝潦,为贩夫佣妇洗菜浣衣之所”的现象。……咸丰年间,黄河北徙截断运河,致使河道淤塞,航运受阻,河身日渐浅涸,仅东昌、临清间有小舟来往,商业大受影响,济宁也日见寥落。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由传统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山东商业布局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