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   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   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   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材料三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答案
(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少有大志,注重调查,了解下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
(2)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但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
(3)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在用人问题上应慎重。
举一反三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     ]
A .维护统治  
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  
C.缓和阶级矛盾  
D.发展经济
题型:云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优化人才选拔方式
题型:云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