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动。据统计,1801年

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动。据统计,1801年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动则超过591次。农民***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材料二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材料三 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五 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四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4分)
(4) 材料五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什么特点?(3分)
答案
(1) 4分 (2)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2分 (3)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其近代化发展历程。4分  (4)改革具有欺骗性、不彻底性、掠夺性的特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动。”可知俄国社会矛盾尖锐,自下而上的革命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2)“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说明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①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3)材料四明显可以看出改革后,工人数量、企业数量、产值都有增加,进而得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其近代化发展历程。
(4)材料五“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说明改革具有欺骗性、不彻底性、掠夺性的特点。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实质上为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
举一反三
“二一九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地主B.国家C.农民D.资产阶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符合俄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是
A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D.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掌握行政官僚手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发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国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时的俄国更与欧洲相似得多。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相似之处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国社会中的某些分裂和冲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适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1中俄同与欧洲“相似”的表现,并阐释这种“相似”说明了什么。(8分)
(2)农奴制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2分)这种“特殊性”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四千余年之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
材料三 《现代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俄国史》
材料四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及采取该方式的原因。(4分)
(2)导致材料中二、三中两国梦醒的事件分别是什么?(2分)
(3)据材料四,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历史发展的政治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农民与土地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4分)
(3)材料二中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说明理由。(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861年俄国改革未能平稳社会秩序的关键所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