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日本的第一个防灾法是《备荒储蓄法》,制定于明治13年,即1880年。之后,日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灾害防治法律。1961年日本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是日本灾害应对的基础性法律。迄今已进行了23次修改,平均每两年修改一次。可以说,日本的防灾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材料三:国土厅防灾局是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对策。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都制定了防灾对策规划。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是地方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所属的紧急救助队伍。日本重视建设“城市防灾中心”及完善公众社区的自救体系发挥着平时可进行防灾培训和对居民科普教育的基地的作用,遇到灾害时可起到防灾对策场所的功能。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6分)结合史实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三在救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6分)结合近代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析日本救灾减灾成功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反映出历史学的价值是什么?(2分) |
答案
(1)主要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注重预防(6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统治者的腐朽(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注重立法、不断完善,政府专门机构、政府公助与民众自助相结合;注重制度化;(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原因: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改革,政治上的民主化,促进对民生的关注:经济上近代化和经济崛起为日本救灾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上明治维新以来的重视科技、教育。(6分) (3)借鉴、吸取人类智慧,古为今用(2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有一些历史人物做出了巨大贡献。回答9—10题 小题1: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领袖级人物,其中被誉为“东方伏尔泰”的启蒙运动旗手是小题2: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他发表的奠定了变法思想基础的著作是 ( ) ①《变法通议》 ②《孔子改制考》 ③《新学伪经考》 ④《仁学》 |
19世纪中后期,面临民族危机,中日两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回答23—25题 小题1:《应诏统筹全局折》与《五条誓文》 ( )A.都是改革的施政纲领 | B.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得到了贯彻执行 | C.颁布于新政权建立后 | D.都表达了统治者的变法决心 | 小题2: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 B.倒幕运动的成功 | C.西方思想的传入 | D.天皇专制的建立 | 小题3:对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④是一次资产阶级同封建顽固势力的夺权斗争 |
材料三: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 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 数十年,但在人数上,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 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 1896年
|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 1898年
|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 1900年
|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 1901年
|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
| l903年
|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 以“实行民族主义”。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 1905年
|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8分) (4)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 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 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10分) (5)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2分) |
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三者都直接A.清除了本国封建势力 | B.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 C.促成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 D.解决了资本积累的问题 |
|
(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会;修改宪法
| 社会改革指令
|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 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 经济改革指令
|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 神道指令
| 国家与神道分离
| 开除公职指令
|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