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 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此话主要  [     ]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

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 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此话主要  [     ]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 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此话主要  [     ]
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想
B.强调君主专制的祸害
C.提出学习英法德俄民主政体
D.指出清朝军事的落后
答案
B
举一反三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 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     ]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进步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现象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一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2 西装和中山装

图3 “文革”时期的衣着

图4 当代绚烂多彩的服饰
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从上述服饰的变化中,简要总结出中国民众在不同阶段的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