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答案

(1)要求:为政以德;以身作则。(2分)
理念:德治(或仁治);礼治。(2分)
(2)标准:能否使公民向善。(1分)
因素: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2分)
(3)共同点:道德与政治存在内在联系(或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1分)
借鉴价值:治国者良好的自身修养;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由材料“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得出其要求为为政以德;以身作则;第二问可以结合所学,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统治者应该德治,礼治。
(2)依据材料“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可以得出标准为能否使公民变好;依据“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可以得出因素为标准:能否使公民向善。(1分)因素: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2分)
(3)依据孔子的德治和亚里士多德强调通过立法是人们变好即具有德性,可见二者都比较关注人的道德。由他们的观点主张可以得出一要提高公民素养,二要加强执政者自身建设,通过立法规范人的行为。
举一反三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问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
——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 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 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分)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创始人,不同时期的“祭孔”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原因。(9分)
材料二  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一一《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3)当今,我国每年都定期组织“全球祭孔”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的看法。(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关于孔子的四幅图片,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  ②孔子是一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③孔子对中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④孔子的思想赢得了中外的推崇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止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