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负责进行(一般性空中)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会完全被摧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负责进行(一般性空中)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会完全被摧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负责进行(一般性
空中)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会完全被摧毁。尼木
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
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
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
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
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
国的15%,……但是美国——这是第二个决定性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
的力量。
——摘自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到死方休。……要一个
人一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
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性命。
——摘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三 (1945年)8月6日,美国将第一颗原子弹投到日本海军基地——广岛。事后
日本人调查该市死伤人数,死者计6万人,伤10余万人。而伤者也大多无法治疗。
——摘自《日本拒绝乞降受降目击纪》
请回答:
(1)在关于日本战败的原因分析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观点?(5分)
(2)如何评价原子弹在对日战争中的作用?(2分)
(3)你对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悲剧如何认识?(2分)
(4)西方人士在分析日本战败原因方面是否客观公正?为什么?(3分)
答案
(1)战略轰炸的打击,优势的海军;综合因素——日本经济潜力小,美国的决定作
用;苏联军队参战。(5分)
(2)减少了美英等盟国人力物力的损失,加速了大战的进程。(2分)
(3)这是日本军国主义造成的恶果,大量无辜平民成为战争的牺牲品。(2分)
(4)否。没有提到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没有提到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3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日本投降的相关因素并分析了日本战败的原因。
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2)问考查了在日本投降过程中原子弹的作用;
第(3)问是对战争的反思;
第(4)问是对日本战败原因的全面分析。
举一反三
德国纳粹党“二十五点纲领”中第四点说:“只有本民族同志才能成为公民,不
分职业如何,凡是有日耳曼血缘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该材料体现了(   )
A.爱国主义倾向B.复仇主义倾向
C.种族主义倾向D.沙文主义倾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墨索里尼曾经说:“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
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这段话意在说明(   )                             
A.石油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重要性
B.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成功的军事冒险
C.意大利侵略得逞是由于英法的纵容
D.英法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了经济制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
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   )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C.支持西班牙的反动势力
D.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
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签署《布列斯特和约》
B.《反共产国际协定》
C.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签署《慕尼黑协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该图漫画题为“不会被传染!”左边床上的人说:“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
分床睡的,我不会被传染!” 右边床上依次是:斯大林瘙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
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下列各项是对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此图反映的时间可能在二战前夕或二战初期
B.左边床上的人说的话反映了美国当时的心态
C.此图反映了当时欧洲危机重重
D.此图揭示了美国对当时形势发展的正确判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