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国际关系背景。
材料二:希特勒总是在各种演说中不断地提醒德国人民,不要忘记祖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遭受的奇耻大辱,……德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忍受着饥饿和骚乱的威胁。他宣称,“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切人类文化、一切艺术、科学和技术的果实,几乎完全是雅利安人的创造性产物。”“只有雅利安人才是高于一切的人类的创始者。”为争取雅利安人后裔——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必须消灭“非我族类”的劣等民族。希特勒咬牙切齿地叫嚣着:“民族不是由于打败而毁灭的,却是由于丧失任何抵抗而毁灭的。只有用武力的形式把争取独立的思想付诸战斗行动之时,民族的迫切愿望才能得到圆满的实现。”“我们认为对付暴力只能用暴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希特勒骗取民众信任夺取政权的主要法宝是什么?除此之外希特勒上台的原因还有哪些?
(3)由材料一、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材料三:1919年5月在英法的指使下希腊入侵土耳其,土耳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凯末尔领导人民进行了一场抗击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在人民的支持下,凯末尔建立了新的民主共和国,推翻了苏丹政权,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同时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4)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
材料四:在当今世界,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接触空前频繁,其相互差异与矛盾亦更为凸现,民族主义思潮再次高涨。
(5)据材料四,分析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思潮?
答案
(1)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或打着民族利益的幌子,发动对外战争,掠夺他国财富。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矛盾激化,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⑵复仇主义、民族主义。经济危机严重打击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德国经济实力有限,无法用经济手段摆脱危机,因此选择法西斯道路。德国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为法西斯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土壤。
⑶民族主义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之一。
⑷民族独立、民族富强(或民主共和)。
⑸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发挥其积极作用,维护国家独立和实现民族振兴;克服其消极作用,反对借民族主义旗号挑起战争。
解析
第(1)问需据材料一概括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然后分析狭隘民族主义产生的国际关系背景,包括一战发生的原因和一战的爆发。第(2)问可回忆课堂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作出判断,然后分析希特勒上台的其它原因。回答第(3)问有一定的难度,“民族主义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之一。”教材上没有涉及这一观点,但这是杨宁一教授著作中的观点。材料一、二表述的都是狭隘民族主义,都与战争有关,由此可得出这一结论。第(4)问据材料概括作答。第(5)问据前面的结论分析民族主义的两重性,肯定其积极作用,抨击其消极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摘自希特勒《我的奋斗》
材料二 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惟一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三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再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摘自《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回答:(l)据材料一、二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指出一战后德国及日本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出现变化原因的异同点。
(2)材料三反映出二战后美国在惩处德国日本法西斯时态度的差异。指出差异的主要表现及美国出现不同态度的原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为中立国的是   
A.瑞典B.荷兰C.西班牙D.土耳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意识形态之战”的准确含义是指( )
A.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C.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间的矛盾
D.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矛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42年,苏、中、美、英等二十六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表明
A.资本主义国家不再敌视社会主义制度
B.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应付人类共同的威胁与挑战
C.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D.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实力与轴心国势均力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著作:《火山口上的分赃》。20世纪30年代,“火山口”主要指的是
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法西斯国家的崛起与扩张
D.苏联综合国力的提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