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1069年北宋的基本财政状况如下表格信息反映了北宋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支出6300-6800万缗军费约4800万缗官俸约1200万缗皇室约720万缗祭祀约3

【题文】1069年北宋的基本财政状况如下表格信息反映了北宋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支出6300-6800万缗军费约4800万缗官俸约1200万缗皇室约720万缗祭祀约3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1069年北宋的基本财政状况如下表格信息反映了北宋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75万两绢
 
A.财政支出逐年增加
B.对辽和西夏战争赠款较多
C.财政入不敷出
D.财政支出大体平衡
答案
【答案】 C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中的表格中没有体现逐年的变化,故A项错误;表中军费也没有说明用途,故B项错误;表中年均收入6800万,而支出年均为近8000万,显然入不敷出,故C项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
举一反三
【题文】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这是说管仲改革中推行国
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国家垄断经济开始形成B.管仲在齐国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
C.国家加强经济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D.管仲以抑商政策来发展农业经济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汉武帝时,由于大事兴作,巨款开支,不仅使汉初七十年间的积蓄为之一空,而且广大农民由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和豪强、豪商的盘剥,日趋穷困,加上连年天灾,纷纷破产流亡。此时,豪商大贾们却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从公元前111年开始至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完全由桑弘羊负责主持。在桑弘羊等的筹划下,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桑弘羊扩大盐铁官营的建置,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在桑弘羊的建议下,实行“酒榷”即酒类专卖。他还采取措施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这种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在他的建议下,实行了均输和平准,所谓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桑弘羊改革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简析桑弘羊改革的作用。(10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A.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D.民族资本相当发达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3分)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4分)
材料二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 “商业革命”。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朝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入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5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32分)中外民生政策留给我们许多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救助与社会治乱有莫大的关系,正如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年)良吏痛击时政所言:苟百姓之不存,则社稷不得固其重……故治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唐朝政府利用赈谷、赈银、赈工等赈济方式救济灾民,对濒临生命危机的灾民进行紧急救助,遣返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减免赋税,免除差役,以休养生息。扶助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人员,州县关顾鳏寡人员的婚姻。尊崇优待高龄老人,赏赐八十岁以上老人财物。对收成不好的贫民“或贷种子,则至秋而偿”,还规定:“流民还者,给复二年,田园尽,则授以逃田”。 据胡柏翠《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启示》)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救济制度的特点。(6 分)
材料二    1601 年《济贫法》规定,用生活必须品等救济贫困工人,救济一般跛足、无能者、盲人以及其他不能工作的人。1834 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劳动谋生。(据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英国部分法律:
时间
法律名称
内 容
1875 年
《工匠住宅法》
针对不卫生地区的改造和规划形成议案,然后提交
政府制定改善工人住房的法案。
1897 年
《工商赔偿法》
铁路、工厂、采石场、矿山等行业工作的工人 ,在工作时间发生工伤事故,雇主必须无条件承担赔
偿责任。
1908 年
《老年年金保险
法》
对年收入在 21 磅至 31 磅并年过 70 岁的老人,每
周可在政府领取 1 至 5 先令的养老金。
1911 年
《国民保险法》
在保障失业工人基本生活前提下,设立劳工介绍学
校或培训学校,为工人另谋职业提供方便;工人的
保险费用由国家、雇员、雇主三方共同出资。
 
(2)材料二中 1834 年《济贫法》有何新规定?(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依据材料三指出 19 世纪晚期 20 世纪初期英国“救济”制度的新变化。(6 分)
材料四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美国的农业立法进程

(据黄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