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A.政权和族

【题文】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A.政权和族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
【答案】A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故应选 A;夏商周时期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故可排除 B 项;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故 C 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举一反三
【题文】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2分)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2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2分)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4分)
材料三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4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该文物的价值包括

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     
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
③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         
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
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