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14分)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臣民观念是东方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

【题文】(14分)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臣民观念是东方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14分)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民观念是东方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定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需做一个安分的守法主体、一个顺从的义务主体即可,丧失了政治上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这样,整个社会安于这种政治思想模式,民众习惯成为顺民了。
——摘自程显芳《近代公民观念的产生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 “臣民观念”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臣民观念”给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5分)
材料二 古希腊的商业形式和城邦的政治体制促进了希腊公民的能力发挥,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
——摘自高寒《浅谈希腊神话中的人文精神》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并从政治角度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关于“公民”的概念,中国古代并没有,完全是舶来品……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1902年他(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梁启超为《公民自治篇》所作的按语中,对“公民”做了解释:“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于人者也。”“至公民之负担国税,则权利义务之关系,固当如是,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而康有为认为:“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命之曰公民。”
——摘自杨才林《论民国时期的公民概念及其公民教育》
(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概念”的内涵。概括指出欧美“公民概念”和中国“公民概念”产生途径的差异。(5分)
答案
【答案】(1)关系:“臣民观念”既是君主统治的产物,又是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因素。(2分)影响: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政治民主化;僵化理学思想,阻挠新思想的破土而出;削弱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3分。任答3点即可)
(2)态度:压抑人性;尊重人性。(2分)原因:古代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古希腊城邦的政治体制(民主政治)。(2分)
(3)内涵:独立性;权利、义务;平等、爱国。(3分)
差异:欧美:自身孕育、发展。中国:外力推动。(2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一“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可以总结出其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臣民观念对政治专制、新经济因素的阻滞、思想僵化、科技滞后等方面考虑。
(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一的“束缚”等可知中国对人性的压抑,材料二里强调“尊重人性”;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来回答,即中国是从君主专制,古希腊是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来回答,通过两种不同政体的特点来回答原因。
(3)第一小问内涵,内涵由材料三“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于人者也”可以看出自立,“至公民之负担国税,则权利义务之关系,固当如是,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可以看出强调权利与义务,“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命之曰公民”可以看出爱国及平等;第二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三“关于‘公民’的概念,中国古代并没有,完全是舶来品”,可以看出中西中西关于公民概念的产生途径上的差别为中国为引入、外力推动,欧美为自身孕育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举一反三
【题文】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提高了官员素质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   )
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
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历代政府关于少数民族管理的各项举措中,不正确的是
A.秦朝在相当于“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同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道”
B.元代的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