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___人类的文明需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_____________不同的人类群体生存的自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专项题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___________人类的文明需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_____________不同的人类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___________满足其文明需求的文化方式也不尽相同。 A.尽管 但 由于 因而 B.如果 那么 由于 因而 C.尽管 不过 因为 因而 D.如果 那么 因为 因而 |
答案
A |
举一反三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 |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善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 |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____在两个旋臂之间,____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____像肥皂泡一样脆弱,____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 A.即使 也 尽管 却 B.即便 也 虽然 但 C.即使 也 虽然 却 D.即便 还 尽管 但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 |
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________体制改革、政策扶持、增加就业、壮大产业等措施,积极引导渔农增收致富。 ②也有人指出,近年来诞生的诸多民营博物馆尚且令人忧心,________处于边缘化的家庭藏馆呢? ③在常人看来,胡适的童年是伴随着书山字海度过的,________显得枯燥无味。 A.经过 何况 不免 B.经过 况且 未免 C.通过 况且 不免 D.通过 何况 未免 |
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_____①____不培养坚强的性格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____②____,____③____懂得很多好道理,____④____未必真有用处,____⑤____正像温室里的花卉似的,是经不起日晒雨淋的。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
直面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 汪品先 |
①华夏文化有着历史上的辉煌,但在深层次里存在着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因素。阻碍科学创新的因素很多,有物质上的、文化上的;但根子还在文化,这是科学创新的土壤。每个民族都有一种说不大清楚却又无所不在的特征,往往习惯到不能自察,只有和别的民族比较才能发觉,但又深入血脉之中,好比文化细胞里的基因;虽经千年流散,性格鲜明依旧。创新文化就是属于这种层面的东西,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得向这样的深层次里反思。 ②如果拿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文化源头的代表进行比较,孔子谈的主要是社会现象、人际关系;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到生物学都有兴趣,现代科学之产生于西欧,不无文化历史原因。自然科学的产生,源自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不是为了实用。但这种兴趣在中国古文化里比较淡薄。中国人感兴趣的,一种是儒家之道,另一种是技术的应用。科学研究只为实用服务,“为科学而科学”是受批判的。这种重实用、轻精神的科学观容易导致浮躁、肤浅。科学____是生产力,____是文化,对科学有如痴如醉的热爱,____会有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创新。 ③东西方文化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权威崇拜”。基于农耕经济的华夏文化,特别主张尊师敬祖,学子的任务在于“替圣人立言”,只需引据“子曰”“诗云”,并不要求科学论证。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好背道而驰。如果在学术上只会师承、“紧跟”,对国内外权威唯马首是瞻、看脸色行事,创新就无从谈起。 ④近百年来中国经历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反复,又对创新形成了新的障碍。170年前的鸦片战争,逼出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讨论。与之伴随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百年来快速、频繁的文化反复,“尊孔”和“批孔”就是一例。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会像我们那样在如此短暂的历史时期里,对自己的主流意识全面否定和再否定,让是非、善恶的概念,如此频繁地经历180度的翻转。反复过多的后果,一方面是文化支柱的损坏和精神信念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泛滥。历史表明,文化多样性才是创新的最佳环境,相互交流而又相对独立,对外开放又保持特色,例如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或今天的西欧。当今世界在文化上的一边倒,并不见得是好现象。 ⑤随着亚洲经济的复兴,东方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将被重新确定,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在新条件下对传统古文化作重新认识和“信息挖掘”,是中国创新路上的“法宝”之一。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这固然不利于早期分析科学的发展,但对于今天的系统科学整合研究,这种思维方式有没有优势可以发扬? ⑥而中国的当今文化中,也包含着许多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因素。文化反思,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提上日程的国家大事。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令全世界同行羡慕的科学春天。然而要使科学投入变为科学创新,不但要有规划,还要有推进创新文化的系统举措。 ⑦科教和文化单位,对创新文化最为敏感。导向最重要,学校的特色各有不同,但决不可以去培养扭曲了的“社会人”。担负着科技传播责任的媒体,不少却患有趋同和广告化的通病,把科学家当模特儿宣扬,把研究成果当商品炒作,这种陋习有待主管单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加以纠正。从文化角度发展科学,重要的发力点在于科普的质量。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迫切需要将科学进展用非专业的语言进行传播。其中的关键在人。 ⑧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会是一个各地齐步走的过程。德国以“科学城市”的评比来促进科普,中国能不能也提倡建设创新型城市?例说,“海派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如果能重新定位、去芜存菁,上海能不能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先行一步? ⑨总之,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和建设小康国家一样具有历史意义、而又不可分割的宏伟目标。那时候的中国不单是经济腾飞,而且在精神上一扫暮气旧习,新意盎然地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将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前景! 1.第①自然段中画线的词语“这样”在文中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②段空格处填入最合适的选项( ) A.不但/更/就 B.不但/更/才 C.既/又/就 D.既/又/才 3.本文主要从那两个角度“直面”我国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比较,阐明了古代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的观点。 B.作者认为,是否重视“技术应用”和“权威崇拜”,是区分东西方文化的标尺。 C.第④段以“尊孔”和“批孔”的例子来证明我国近代文化主流意识曾屡遭颠覆。 D.文章结尾论证了创新型国家和小康型国家的关系,认为两者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5.从议论文语言讲求准确、严谨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⑧段作者提出上海要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先行一步”,请你为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