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注]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佚:放纵
C.除,调全州教授服:服从
D.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也措:放弃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九龄性情“周谨”的一组是
①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                ②益严规矩 ,肃衣冠  
③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④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⑤整襟正卧而卒                        ⑥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干脆回家,一边跟着父亲兄长努力讲学,一边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奋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就改任兴国军教授。只是还没上任,就赶上湖南的茶寇剽掠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井然有序,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他去世后,皇帝赐谥, 吕祖谦也给予了他很高评价。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其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没有什么和他交谈,那他也不急于阐说。
小题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3分)
②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4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六处,3分)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师谁?”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若何,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者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翻译
①年岁荒恶时,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3分)
②人的疑惑有难用话语争辩的情况,言词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过一会儿,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4分)
(2)断句:
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者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服:服从”解释不正确,服:服丧。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现陆九龄性情“周谨”。①表现他对母亲感情深。③表现他的博学。④表现他重视习武。所以选D。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说”的说法不合文意,因为第二段有“闻新博士学黄、老……‘此非吾所愿学也”。“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句理解为“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而改任兴国军”。所以选B。
小题4:
试题分析:(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恶”“戒” “无自” “适” “固” “少需”。(2)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九龄的父亲陆贺,凭借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生了六个孩子,九龄是他的第五个孩子。陆九龄年幼时聪颖端庄,十岁时母亲去世,九龄像成人一样为母亲哀哭伤悲。年纪大了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
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只有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之术,不遵循礼法,陆九龄感慨叹息说:“这不是我乐意学的。”于是就回家,跟着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这个时期,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熟悉。
陆九龄性格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涉猎,进入太学,司业汪应辰推举张九龄为学录。在乾道五年中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法度,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年岁荒恶时,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等到了兴国,兴国地临大江,这里的风俗节俭吝啬,很少有人知道学习的。九龄不因为职位闲淡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随时都整理好衣服帽子,好像要面对很多人一样,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宝庆二年,皇帝特地赠陆九龄为朝奉郎、直秘阁,赐谥号为文达。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全家上百口人,男女按照次序分工各司其职,家里的礼节像朝廷里一样严格。忠诚恭敬友善平易,乡人受到教化,都敬顺兄长。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的疑惑有难用话语争辩的情况,言词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过一会儿,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志向远大,脚踏实地。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站在万人的表彰面前也于心不安。他听取并且观察,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坦极精粹的境地,不敢放弃。
参考译文:齐景公问子贡:“您拜谁为师?”子贡回答说:“我拜孔子为师。”齐景公问:“孔子贤德吗?”子贡回答说:“贤德。”齐景公问:“他怎么贤德?”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孔子贤德,却不知道他哪里贤德,这又是怎么回事?”子贡回答说:“(这就像)现在都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可是)天有多高呢?却都说不知道。因此(我才说)孔子很贤德但(我)却不知道他到底有多贤德。”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韩信),(黥)布因心恐。阴令人部聚兵,伺旁郡警急。   
布所幸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姬数如医家,贲赫自以为侍中,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姬侍王(黥布),从容语次,赫长者也。王怒曰:“汝安从知之?”具说状。王疑其与乱。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变事,乘传诣长安。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变,言布谋反有,可先未发诛也。上读其书,语萧相国。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反书闻,上乃赦贲赫,以为将军。   
上召诸将问曰:“布反,为之柰何?”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问之。令尹曰:“是故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筹划之计,可问。”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①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②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封薛公千户。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 
注:①敖庾:粮仓。②重:辎重,此指贵重财物。(选自《史记·黥布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候伺旁郡警急 候:侦察B.言布谋反有端 端:征兆
C.誉赫长者也 誉:推荐D.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 废:废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公擅“筹策”的一组是               (  )
①布使人追,不及         ② 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③上读其书,语萧相国     ④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⑤是计将安出            ⑥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
A.①③⑤ B.③⑤⑥C.①②④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黥布惊恐于淮阴侯的被杀,暗中令人部署军队,后来又怀疑宠姬和侍中贲赫与朝廷勾结,便要逮捕贲赫。
B.朝廷派人暗中查验黥布的谋反传闻,黥布认为自己的举动已经败露,便杀了贲赫家人,公开起兵造反。
C.针对黥布造反,汝阴侯滕公曾问计于门客薛公,并对薛公对局势的见解大为欣赏,滕公因此向高祖举荐薛公。
D.面对高祖刘邦的征询,薛公分析黥布可能采取的三种策略及其结果,并胸有成竹地断定黥布会采用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
(2)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
(3)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取材于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徼(jiào):边界。②光禄:官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其所生之地穷:追究或千钱买一石
B.或而去焉芟:除去
C.吾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意:意图
D.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味可好臭:气味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江南人斩竹薪之②与嬴不助五国也
B.①而不欲告人欤?②木直中绳,輮为轮
C.①甥为我记之②自不变者而观之
D.①此其竹,必有自得焉②多在庾之粟粒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对任光禄的人品进行肯定的一组是
①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②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③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④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⑤
小题4: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以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作者用反诘语气,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B.任光禄虽身处江南,却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而在园中遍植以竹,并自号“竹溪主人”,是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
C.这篇小品文,详细描写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通过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针砭了世俗,赞扬了任光禄君孤高独立的人品。
D.本文名为记,却不受形式束缚,别具一格,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且能直抒胸臆,是体现作者自然而成的创作风格的富于本色的好作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3分)
(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4分)
(3)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的画线处断句。(3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以羊易牛)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然则一羽之不举,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也,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大欲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注】①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②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③赴愬(sù):前来申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可废也?以羊之          易:交易,买卖
B.百姓皆以王为也           爱:爱惜,爱护
C.若无罪而死地  就:靠近,走向
D.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明白,清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徐公不君之美也
B.①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大欲也 ②以若
C.①然则一羽之不举,不用力焉  ②故王之不王,不
D.①王坐堂上          ②君子之禽兽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句子是(  )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③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⑤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⑥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听说齐宣王同情那头将要无辜被宰而恐惧颤抖的牛,认为齐王具备王者之心,能够施行“仁政”。
B.孟子认为齐国的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并不是齐王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他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C.孟子认为齐宣王通过发动战争,与诸侯结怨的方式,虽然能够称霸诸侯,却可能会给齐国带来严重的灾祸。
D.孟子建议齐宣王施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附,到时候就没有人能够阻挡齐王“王”于天下了。
小题5:⑴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3分)
译文:                                                        
②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4分)
译文:                                                     
⑵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争 名 者 于 朝 争 利 者 于 市 今 三 川 周 室 天 下 之 市 朝 也 而 王 不 争 焉 顾 争 于 戎 狄 去 王 业 远 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五城。
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欲吴起将:派遣
B.曾子之薄:轻视,看不起
C.鲁君疑之,吴起谢:辞退,疏远
D.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五城拔:攻取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学曾子 /则移其民河东
B.学兵法事鲁君 / 君臣固守窥周室
C.起贪好色 / 人非生知之者
D.起为将 / 均二策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有二心。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B.吴起虽贪恋名声爱好女色,但带兵打仗却是他人所不能及,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
C.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充分表现了他对部下的关心;而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放声大哭,说明她见识浅薄不知感恩。
D.在吴起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国君不施恩德,即便亲近之人也会变成仇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