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华台者,趾相错也。梨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华台者,趾相错也。梨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华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选自侯方域著《马伶传》)
[注] ①《鸣风》:演杨继盛与明代奸相严嵩斗争、被害及昭雪的故事。②两相国论河套:指《鸣凤记》第六出《二相争朝》,情节是杨继盛、夏言诸人主张收复河套,而严嵩反对,所以发生廷争。③分宜:指严嵩,严嵩是江西分宜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趾错也   相:互相
B.今日为开宴幸:希望
C.华林部马伶曰过:责备
D.天下无易李伶以:用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陵以演技精湛著名的戏班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马伶所在的“兴化部”和李伶所在的“华林部”。
B.在新安商人举办的大堂会上,兴化部和华林部在东西两个戏台同时演出相同的戏目,但客人们一直只对华林部赞叹有加,以致马伶不能再演下去了。
C.马伶自知技不如人,就到当朝宰相顾秉谦门下做了三年的差役,掌握了这类人的特点,表现出马伶不甘落后、刻苦磨炼、精益求精的从艺精神。
D.文章描写马伶为扮演奸相严嵩,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最后一举成功,充分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
小题3:(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苏子美)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 与 子 美 同 时 饮 酒 得 罪 之 人 多 一 时 之 豪 俊 亦 被 收 采 进 显 于 朝 廷 而 子 美 独 不 幸 死 矣 岂 非 其 命 也 悲 夫!
(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 (1)①询问其中的缘故,(1分)原来是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1分)已经换衣裳逃走了。(1分)②您,是世上杰出的演员,(1分)然而无法代替李伶。(1分)李伶扮演的严嵩宰相已好到极致,(1分)您又是从哪里学来的(演技)而超过他呢?(1分)
(2)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过:前往拜访。
试题分析:
小题2:演出到一半后客人才对华林部赞叹有加。
试题分析:
小题3: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魏瓘,字用之。父羽奏补秘书省校书郎、监广积仓,知开封府仓曹参军。持法精审,明吏事。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瓘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瓘门人魏纲上疏诋天书,流海岛,瓘亦坐是停官。复监邓州税、鄂州茶,以大理寺丞知衡山县,通判寿州,历知循、随、安州,提点广南西路刑狱。邕州獠户缘逋负没妇女为佣者一千馀人,悉奏还其家。就除转运使。刘鋹时计口以税,虽舟居皆不免,至是而雷、化、钦、廉、高州犹未除,瓘为除之。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召权度支判官,寻以罪降知洪州。自主客郎中迁太常少卿,知广州。筑州城环五里,疏东江门,凿东西澳为水闸,以时启闭焉。拜右谏议大夫,再任临江军判官。
史沆性险诐,尝为瓘所劾免。会广州封送贡馀椰子煎等饷京师,辄邀留之,飞奏指以为珍货,诏遣内侍发验无有,沆坐不实废,瓘亦降知鄂州。未逾年,复为陕西转运使,徙河北。以给事中知开封府,政事严明,吏民惮之。内东门索命妇车,得赂遗掖庭物,付府验治,狱未上,内降释罪。谏官吴奎言法当执奏,而不即奏行,请以废法论,降知越州。
侬智高寇广东、西,独广州城坚守不能下。于是论筑城功,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复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给禁卒五千,听以便宜从事。属狄青已破贼,召还,纠察在京刑狱。议者请开六塔河,塞商胡北流,宰相主其说,命瓘按视,还奏以为不可塞。下溪州蛮彭士羲叛,将发兵讨除。瓘以为:“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因条上三策,以招徕为上,守御为下,攻取为失。不报。后卒如瓘议。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瓘亦是停官      坐:由于
B.以罪降知洪州寻:不久
C.侬智高广东、西寇:盗贼
D.因上三策条:分条陈述
小题2:以下四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瓘精于政事的一组是(3分)(  )
①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②邕州獠户缘逋负没妇女为佣者一千馀人,悉奏还其家 ③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
④召权度支判官,寻以罪降知洪州 ⑤飞奏指以为珍货 ⑥因条上三策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瓘的父亲魏羽曾奏请朝廷补任他为秘书省校书郎,监管广积仓,任开封府仓曹参军一职,他通晓法令,精通政务。
B.雷州、化州、钦州、廉州、高州沿用刘鋹当时按人口收税的办法,即使船民也都难以幸免,魏瓘为他们废除了这一苛税。
C.史沆曾被魏瓘弹劾过,为了报复,在广州密封送贡余椰子煎等供给京城时,魏瓘截留下部分贡品,史沆上书告发此事。
D.有人奏请开凿六塔河,填塞商胡使河水向北流,连丞相也赞成这个观点,魏瓘前往察看,回来后报告说不能堵塞。
小题4:(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谏官吴奎言法当执奏,而瓘不即奏行,请以废法论,降知越州。(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今 之 雄 毅 而 硕 者 有 之 温 愿 而 少 者 有 之 升 阶 级 坐 堂 筵 耳 弦 匏 口 粱 肉 载 车 马 拥 徒 隶 者 皆 是 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梓人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注] 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隙宇而处焉     佣:做佣人
B.吾善材度:计算
C.然后知其术工大矣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感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是(3分)(  )
①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②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③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④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⑤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⑥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④⑥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房屋的工人。
B.作者认为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与梓人建造房屋的做法是一样的。
C.梓人虽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但他在建造房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是个能者、智者。
D.作者通过塑造梓人的形象提出了对宰相治国的美好设想:不要事事亲自去做,而要把握方针大计,善于用人,“相道得而万国理矣”;而且还要制定并坚决执行既定的法规,像梓人依绳墨规矩指挥匠人、建好房屋一样。
小题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士 君 子 处 世 贵 能 有 益 于 物 耳 不 徒 高 谈 虚 论 左 琴 右 书 以 费 人 君 禄 位 也 国 之 用 材 大 较 不 过 六 事……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李贺集》序
杜 牧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尝恨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牧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谓贺才绝出于前。”让居数日,牧深推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牧因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  发:打开
B.贺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且:将要
C.居数日,牧深推公曰让:允许
D.子固若是,是当我慢:怠慢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称赞李贺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世谓贺才绝出于前 ②公于诗为深妙奇博 ③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 ④盖骚之苗裔 ⑤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 ⑥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牧半夜收到好友沈子明来信,请他为李贺的诗集撰写序文,杜牧再三推辞后还是答应了好友的要求。
B.杜牧在序言中充分肯定了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对李贺诗歌的风格、情态、色泽、意趣等方面进行了热情的赞扬。
C.杜牧充分肯定了李贺诗歌的成就后,与《离骚》对比,指出了李贺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不足,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诗文的常规途径。
D.杜牧认为,李贺诗歌有欠缺,是由于离世过早,如果假以时日,应当有所进步。
小题3:(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子厚于我,与我为贺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 哲 之 能 事 所 以 经 天 地 纬 阴 阳 正 纪 纲 弘 道 德 显 仁 足 以 利 物 藏 用 足 以 独 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
(取材于《隋书·经籍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①陈元达,字长宏,后部人也。本姓高,以生月妨父,故改云陈。少而孤贫,常躬耕兼诵书,乐道行咏,忻忻如也。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②元海之为左贤王,闻而招之,元达不答。及元海僭号,人谓元达曰:“往刘公相屈,君蔑而不顾,今称号龙飞,君其惧乎?”元达笑曰:“是何言邪?彼人姿度卓荦,有笼罗宇宙之志,吾固知之久矣。然往日所以不往者,以运期未至,不能无事喧喧,彼自有以亮吾矣。卿但识之,吾恐不过二三日,驿书必至。”其暮,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人曰:“君殆圣乎!”既至,引见,元海曰:“卿若早来,岂为郎官而已。”元达曰:“臣惟性之有分,盈分者颠。臣若早叩天门者,恐大王赐处于九卿、纳言之间,此则非臣之分,臣将何以堪之!是以抑情盘桓,待分而至,大王无过授之谤,小臣免招寇之祸,不亦可乎!”元海大悦。
③在位屡进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而知也。刘聪即位,聪每谓元达曰:“卿当畏朕,反使朕畏卿乎?”元达叩头谢曰:“臣闻师臣者王,友臣者霸。臣诚愚暗无可采也,幸邀陛下垂齐桓纳九九之义,故使微臣得尽愚忠。昔世宗遥可汲黯之奏,故能恢隆汉道;桀纣诛谏,幽厉弭谤,是以三代之亡也忽焉。陛下以大圣应期,挺不世之量,能远捐商周覆国之弊,近模孝武光汉之美,则天下幸甚,群臣知免。”元达苦谏不从,忧愤而死。及其死也,人尽冤之。
注:⑴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⑵亮:通“谅”。⑶捐:除去。⑷免:同“勉”。
(《晋书•陈元达传》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吾知之久矣(       )         ⑵卿但之(       )
⑶元海果元达为黄门郎(       ) ⑷既至,见(       )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A.君其惧乎(《晋书•陈元达传》)
B.其暮(《晋书•陈元达传》)
C.及其死也(《晋书•陈元达传》)
D.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
小题3:第②段中,元达的话使“元海大悦”的原因,可概述为      。(3分)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⑵臣闻师臣者王。
小题5:阅读全文,概括元达的性格特点。(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游灵岩天平山记
朱德润
①吴郡之西为湖,东为江,独灵岩天平为山之胜境。予昔陪宋尚书诚夫来游,距今十有七年矣。其山峦林麓陂池之美,盖尝粗记而未能再览其详也。
②至正已丑春暮,判簿顾君定之等,约余为山行。於城西之枫桥入,先抵吴安山下,即乘肩舆行。二三里至观音山,又行抵北山,还宿衍福精舍。
③明日,复就肩舆,由吴安山左,度天平岭,瞻文正范公故祠:乔木森茂,异石林立。转过野桥村店,山回涧曲,樵歌牧唱,相与应答於翠微空旷之间,里人所谓鸡经山、虎子谷者,突然乎其左;琴台山献、羊肠岭者,兀然乎其右。迤值上陂陁,经荦确,皆陟险攀缘而上,直抵灵岩山永祚塔寺后。回望诸山,皆在其下;山色苍茫,湖光镜净,瞰飞鸢於木杪,睇云帆於天际。乃环山而归,复抵天平之白云寺。入拜范公祠下,出则日色已晡,烟光黯淡,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
④余谓定之曰:“人生聚散之踪,来不可期,去不可追。矧岁月奔驰,一俯一仰,悉为陈迹,物是而人非者有矣。今则天和日晴,川朗山秀,心开而目明,意适而情畅,有朋侪足以倡和,酒肴足以献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则斯游也,不可以不记。”
注释:⑴肩舆:轿子。⑵矧:况且。
(选文有删节)
小题1:概述第①段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2:天平山的“山峦林麓陂池之美”体现在      。(3分)
小题3:试对第③段中“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一句进行赏析。(3分)
小题4:下列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难道不知道这在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吗!
B.怎么知道这不是在其他日子里来此观看美景!
C.怎么能不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看到的美景!
D.哪里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啊!
小题5:阅读全文,概述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