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太祖①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太祖①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文帝即王位,赐爵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又行征羌护军,护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皆破平之。关中始定,民得安业。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五年为真。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嘉平二年,诏曰:“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在关右三十馀年,外征寇虏,内民夷。功绩显著,朕甚嘉之。今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  
(选自《三国志魏志·满田牵郭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文帝:即曹丕。③假节:与下文的“持节”,皆为魏晋时期的官职名称。④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备疑不渡 陈:列阵
B.故计远近为留稽:延误
C.蜀兵大至,淮击之逆:预先
D.外征寇虏,内民夷绥:安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欲依水为陈拒之                 昔禹会诸侯涂山    
臣闻五帝先教导民德             是以自知免防风之诛也
溥天同庆卿最留迟             淮辄先使人推问亲理
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         夜果攻阳遂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B.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C.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D.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淮被太祖曹操任命为夏侯渊的司马,在夏侯渊遇害之际,能及时稳定军心,并在阻击刘备一役中出奇计,深得曹操嘉许,被赐爵关内侯。
B.郭淮在祝贺文帝登基时迟到,受到文帝斥责,但他却巧妙地将文帝与太平盛世时的五帝、夏后相类比,使文帝转怒为喜,并给他升官封侯。
C.郭淮与诸葛亮对阵,先是估计到对手会夺取北原,后又识破对手挥师西进是虚张声势,于是事先在北原构筑好营垒,最终挫败对手的谋算。
D.郭淮在关西地区主政三十多年,无论是征讨来敌,还是绥靖地方,都功绩卓著,因此,皇帝下诏嘉奖,授予他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等官职。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以状闻,太祖善之。(3分)
②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4分)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郭淮行军作战“方策精详”(计谋精确缜密)。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①(郭淮)把这件事上报以后,太祖认为他做得好。(3分)。
②(郭淮)略知他们的心意,关怀备至,(人们)都称他为神明的官吏.(4分)。
(2)事例一:与刘备对阵时,主张撤离岸边,在远处设阵诱使敌人前来渡河再进攻(“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
事例二:与诸葛亮对阵时,主张先占北原。(“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
事例三:与诸葛亮对阵时,认为其西行乃虚,攻阳遂为实(“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 [3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蜀兵大至”可知,逆:迎敌、迎战。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以:前者,连词,表目的,“来”;后者为介词,“用”;B项,于: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引出对象,不译;D项,其:前者为人称代词,“他们”;后者为指示代词,“那”。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需要注意停顿的文言虚词如“也”“之”;名词做主语的“备”。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赐爵给郭淮的是魏文帝曹丕;B夏后,即夏桀,是好用酷刑的暴君。郭淮只是用五帝时候的世道和当今世道进行类比。C原文是“堑垒未成,蜀兵大至”,即营垒四周的壕沟、垣墙还没有修筑好,因此并非“事先在北原构筑好营垒”;D皇帝新任命其为车骑将军和仪同三司。所以选D。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闻、善、周至、咸;补充省略成分“郭淮”。第二问答题区间在第一段和第三段,可根据郭淮的推测语句内容进行概括或者直接引用即可。
【参考译文】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曹操回洛阳后,留下征西将军夏侯渊抵御刘备,任郭淮为夏侯渊的司马。夏侯渊与刘备作战,郭淮有病未能成行。夏侯渊被***,军中慌乱,郭淮收集散兵,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中统帅,各部军营才安定下来。第二天,刘备想渡汉水进攻。各位将领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如果不能抵挡,刘备会乘胜而击,于是诸将都想依托汉水设阵来狙击刘备。郭淮说:“这是向敌人示弱,不能击败敌人,这不是上策。不如远离汉水设阵,在远处设阵,诱使敌人前来,等他们渡到河中央再发起进攻,一定可以打败刘备。”于是排好战阵。但刘备疑心重,不敢渡汉水。于是郭淮坚守阵地,表示没有撤退的意思。有人把这情况向曹操禀报,曹操很赞许郭淮的做法,于是任命张郃为假节都督,又任郭淮为司马。曹丕即位后,赐郭淮为关内侯,后调任镇西长史。再兼任争羌护军,统领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伐山盗郑甘及卢水叛乱的胡人,大获全胜。关中于是安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黄初元年(220),郭淮奉命前来祝贺曹丕登基,在路上得病,因此被延误了行程。等到群臣庆贺时,曹丕严厉地斥责郭淮说:“昔日大禹在涂山召会诸侯,防风来晚了,结果被处以死刑。而今普天同庆,你却来迟,为什么?”郭淮答道:“我听说五帝首先用德来开导臣民。夏后时期朝政衰败,才开始使用刑罚。而今我生逢唐虞盛世,因此知道自己不会遭受防风那样的***戮。”曹丕听了很高兴,升任郭淮为领雍州刺史,封为射阳亭侯,五年后授以实职。每当羌、胡有人来降,郭淮总是让人询问他们亲戚的情况,比如男女多少、年岁长幼等。等见到他们,已略知他们的心意,因此询问得十分细致周到,人们都称他为神明的官吏。
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出兵斜谷,在兰坑处屯田。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占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动臣民和胡人,这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患。”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司马懿同意这种观点,于是让郭淮屯兵北原。军营四周的壕沟垣墙还没修好,蜀军已大批涌来,郭淮奋力迎击。过了几天,诸葛亮率大军西行。众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只有郭淮一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一定会进攻阳遂。那天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为城中有防备,所以诸葛亮的谋算没有成功。
嘉平二年(250),皇帝下诏:“以前在汉川战役中,全军差点覆没。郭淮临危不惧,军功记在史策。在关西三十多年,对外征讨敌寇,对内安抚臣民。功绩卓著,我特别嘉赏他,任郭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原来的持节、都督等官职不变。”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9分)
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初拜郢州刺史,到官,潜布耳目,察长吏能不。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后转宋州刺史,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及从征吐谷浑,时从官狼狈,玄感欲袭击行宫。其叔慎谓玄感曰:“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玄感乃止。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帝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时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平壤城。玄感乃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谬称护儿失军期而反。玄感遂入黎阳县,闭城大索男夫。以讨护儿为名,有众且一万,将袭洛阳。遂南渡河,从乱者如市。众至十余万。洛父老竞致牛酒。玄感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众皆悦。遂进逼都城。
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论者之项羽。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玄军日蹙,粮又尽,乃悉众决战。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毙,玄感稍却。追兵遂至,玄感一日三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我。”积善抽刀斫***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脔(luán):把肉切成小块。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纤必知之介:同“芥”,细小的事
B.自非立边裔效:功勋
C.平壤城趣:奔赴
D.论者之项羽方:刚直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玄感以国家大义为重的一组是(3分)  
①遂与诸弟潜谋废帝   ②庶得执鞭行阵      ③欲令帝所军众饥馁    
④富贵无所求也       ⑤所当者莫不震慑    ⑥我不能受人戮辱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玄感政绩卓越,仕途顺利。做郢州刺史时狠抓吏治,了解下情,颇受到吏民敬服,因而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B.杨玄感深谋远虑,机智果敢。他起兵早有预谋,早想扬名天下。在黎阳督办运粮时,他故意滞留粮食,又伪称来护儿谋反,毅然聚众起兵。
C.杨玄感善抓时机,体察民情。他利用督运的机会和天下思乱的民情,以救百姓之命的名义当众誓师,宣布起兵,受到民众的响应。
D.杨玄感勇猛刚烈,结局悲惨。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让弟弟***死自己。死后尸身陈列三天又被碎割焚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5分)
(2)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渚:江边
D.侣鱼虾而友麋鹿友:友好
小题2:下列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世之雄”的豪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韵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3分)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3)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分)
小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正统七年进士举:考中。
B.又置新斛旧加大视:比照。
C.信钩考属:隶属。
D.论者之韪:认为……正确。
小题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
③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②④⑥
小题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洪武中戍河间,家焉 ②击沛公于坐
B.①隶太仆如故②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C.①信瑾居中节制② 失去所,不知
D.①信欲有为,阻于圭连② 劳苦功高如此
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走近古典文学,完成后面题目。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二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
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 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为乡曲所 称:称赞B.车骑大将军沈庆之 隶:隶属
C.文帝甚之嘉:赞赏D.义恭悫有胆勇举:选举
小题2: 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宗悫勇武的一项是(      )
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②悫年十四,挺身拒贼     ③悫自奋请行
④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    ⑤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    ⑥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
A.②③⑥  B.②③⑤C.①④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悫年少志大。叔父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但他不愿“以文义为业”,平时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乡里人对其并不赞赏。
B.宗悫作战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战功显赫。
C.宗悫不仅廉洁,而且耿直。攻占林邑,面对珍奇异宝,他一无所取;官府要买他的“佳牛”进贡皇上,他执意不肯,并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
D.宗悫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不计前嫌,反而举荐他任长史。
小题4: 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4分)
(2)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田绍斌,汾州人。仕河东刘钧为佐圣军使,戍辽州。周显德四年,领五十骑来归,钧屠其父母家属。
宋初,随崔彦进征李筠,攻大会砦,破之,以功迁龙捷指挥使。又败筠于泽州荼碾村,筠退保泽州,绍斌凿濠围守,流矢中左目,前军部署韩令坤以其事闻。及太祖召见于潞州,绍斌***晋军益众,夺其铠甲。又从讨李重进于扬州,壁城南,围三日,城溃,斩首逾千级。会全师雄寇神泉,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时汉、剑道梗,因赖以宁。
至道元年,领徒入蕃讨贼,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橐驼二万计,马以给诸军之阙者。捷闻,手诏嘉谕之。数部金粟帛诣灵武、清远。远人砻服不扰。未几,皇甫继明、白守荣等督转饷于灵州,绍斌率兵援接,抵成井。贼逾三千余,来薄阵。且行且斗,至耀德,凡***千人。寇复尾后,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守荣等欲击之,绍斌日:“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守荣等忿日:“若但率兵来迎,勿预吾事。"守荣等自欲邀功,与战,败。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至清远,见濠中人裸而呼日:“我白守荣也。"绳引而上,解衣遗之。
时命李继隆、范廷召讨继迁,就命绍斌为本州都部署兼内外都巡检使。丝隆丛遗盗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太宗怒日:“此昔尝背太原来投,今又首鼠两端,真贼臣也。"即遣使捕系诏狱鞫问,贬虢州安置。
真宗即位,召还,授右监门卫大将军、领叙州刺史,寻改莱州防御使。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庆州有野鸡族,数为寇掠,道路患之。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帖服。
景德二年,卒,年七十七。为人有法,然性暴戾,故屡被黜。子守信,为内殿崇班闰门祗候。   
(节选自《宋史·田绍斌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南壁:营垒
B.会全师雄神泉寇:侵犯
C.贼逾三千余,来阵薄:迫近
D.即遣使捕系诏狱问鞫:审问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田绍斌“为人有法”的一组是(3分)
①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
②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③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
④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 
⑤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 
⑥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 
A.①②④B.③⑤⑥C.②③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绍斌在刘钧手下任职,镇守辽州。周显德四年,他带领五十骑投奔后周,刘钧为此十分卤怒,把田绍斌的家属全***了。
B.宋朝初年,田绍斌两次打败李筠,但在围守泽州作战时,左眼不慎中箭受伤。太祖召见他后,他愈战愈勇,又连续取得多次胜利。
C.田绍斌在至道元年入蕃讨贼作战中大获全胜。捷报上闻,皇帝亲手书写了诏书嘉奖他,还为他输送了金银、粮食、丝织品。
D.浦洛之战后,朝廷新任命的征讨大臣向皇帝进谗言,皇帝为谗言所动,一气之下,把田绍斌打发到虢州去了。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5分)     
(2)继隆以浦洛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士不敢弯弓而怨报:报复。
C.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忠信。
D.山东豪俊遂起而亡秦族矣并:一同。
小题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B.“废道焚书”“隳城***杰”,迅速把秦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的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