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儒者可与守成论苏 轼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萃焉。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儒者可与守成论 苏 轼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萃焉。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民,化为衣冠。契①为司徒,而五教行,弃②为后稷,而蒸民粒,世济其德。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此三圣人者,盖推之而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于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力征争夺者,天下皆是也。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至秦之乱,则天下荡然,无复知有仁义矣。汉高帝以三尺剑,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虽稍辅以仁义,然所用之人,常先于智勇,所行之策,常主于权谋。是以战必胜,攻必取。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功,而安于无事,以为子孙无穷之计,而武夫谋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故陆贾讥之曰:“陛下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叔孙通亦曰:“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于是酌古今之宜与礼乐之中,取其简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为朝觐会同冠昏丧祭一代之法。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终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夫武夫谋臣,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生,而不可以伐病。宋襄公争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国蹙。此以五谷伐病者也。秦始皇焚诗书,***豪杰,东城临洮,北筑辽水,民不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此以药石养生者也。善夫,贾生之论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文武禹汤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东坡文集卷四十》) [注] ①契:商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任司徒,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②弃:周族的始祖,被尊为“百谷之神”,所以叫“后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麟凤,鸟兽萃焉 萃:聚集 | B.而蒸民粒,世济其德济:成全 | C.虽稍辅以仁义稍:逐渐 | D.身夷而国蹙夷:平安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天下相率而朝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B.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C.思所以享其成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D.此以五谷伐病者也 |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策论文,从多个角度雄辩地阐释了儒者对于守成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文人主政的政治思想。 | B.文章首先阐明上古三代以杰出贡献和文德教化而赢得天下从而安守天下,继而阐明刘邦凭借武力取得天下却缺乏文士治理天下。 | C.文章最后用精当的比喻,并结合宋襄公和秦始皇正反两例,论证武夫和文士在攻守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而总结了文人用于守成的观点。 | D.本文多用结构对应的整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既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更体现了论说文雄辩的色彩,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夷:诛灭。 试题分析: 小题2: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B.则: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所以:固定结构,用来……;D.以:介词,用/介词,因为。 试题分析: 小题3:文中宋襄公和秦始皇的失败教训,均为反面事例。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①不熟,***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②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③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④焉,明搏而***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⑤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注] ①胹(ér)熊蹯(fn):煮熊掌。②赵盾:史称赵宣子。士季:名会,字季。③提弥明:赵盾的车右。④嗾(sǒu)夫獒:唤出猛犬。⑤赵穿:赵盾的堂兄弟。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置:放 | B.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赖:依靠 | C.晋侯饮赵盾酒饮:使……饮酒 | D.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舍:放弃 |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失其所与,不知 |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 C.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D.尚早,坐而假寐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就以厚敛雕墙、弹射行人、***害厨师三件事写出了晋灵公的贪婪、荒唐而又残暴,表明他的被***完全是咎由自取。 | B.在叙述士季和赵盾的进谏时,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先用繁笔写士季对晋灵公进行和缓的进谏,再用简笔写赵盾的骤谏。 | C.锄麑奉晋灵公之命来刺***赵盾,当他看到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终他选择了自***。 | D.孔子认为,董狐是个好史官,赵盾是个好大夫。因此,董狐不应该因为史官记事的原则而使赵盾承受弑君的恶名。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李端叔书 [宋]苏 轼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①,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②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③、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注] 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②递:驿站传递。③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仿佛:好像 | B.无一字见及见:动词前,表示自己 | C.复创相推与与:称赞 | D.必喻此意喻:明白,理解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足下终不弃绝终苟免而不怀仁 | B.遂欲以移之众口曼辞以自饰 | C.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念谁为之戕贼 | D.以取妍于人其制稍异于前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于李端叔对自己的殷殷关切而作此文,又谆谆告诫他,各人自有喜好,不必受别人的影响而对自己赞誉有加。 | B.作者认为自己以往那些品评古今人物、纵论为政是非的策论文章,其实都不过是书生的泛泛空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恰恰是应试科举养成的毛病,实在不足称道。 | C.谪居期间,作者唯恐为声名所累,混迹于普通百姓中间,别人不识则喜,李端叔赞誉则忧,足见因写文章获罪一事对他心灵的打击很大。 | D.本文感情真挚,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游戏,淡泊利禄声名,醉心田园山野的乐趣。三处比喻手法的运用也通俗、贴切,形象生动地传达了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辨奸论 苏 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①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②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 ①忮:嫉恨。②竖刁、易牙、开方:春秋时齐桓公近臣。管仲死后,三人专权。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利害夺其外也夺:改变 | B.身履夷、齐之行履:践行 | C.囚首丧面丧:沮丧 | D.天下将被其祸被:蒙受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而用流俗人之言 | B.其祸岂可胜言哉其皆出于此乎 | C.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D.乃能见微而知著而后乃今将图南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 B.文章通过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了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这也为下文的论述做了铺垫。 | C.作者认为一些人表里不一,说的是孔孟之道,做的事情却阴险狠毒,这种人一定是大奸大恶之人,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 | D.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陈汝咸,字华学,浙江鄞县人。少随父锡嘏讲学证人社,黄宗羲曰:“此程门之杨迪,朱门之蔡沈也。”康熙三十年,会试第一,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福建漳浦知县。民好讼,严惩讼师,无敢欺者。县中赋役故责户长主办,版籍混淆,吏缘为奸。汝咸躬自编审人丁,各归现籍。以三百户为一保,第其人口多寡供役。五年一编丁,而役法平。吏胥以不便挠之,大吏摇惑,汝咸毅然不回,奸人无所施技。民乐输将,赋无逋负。 俗轻生,多因细故服断肠草死,挟以图财。汝咸力惩其弊,令当刑者掘草根赎罪。禁舁神疗病,晓示方证。自制药以济贫者。毁学宫伽蓝祠,葺故儒陈真晟、周瑛、高登诸人所著书,表章之。归诚书院,乃黄道周讲学地,为僧据,逐而新之。无为教①者,男女群聚茹蔬礼佛,籍其居为育婴堂。西洋天主教要大吏将于漳浦开堂,却止之。修文庙,造祭器,时会邑中士绅于明伦堂讲经史性理诸书。设义学,延诸生有学行者为之师。修朱子祠。教养兼施,风俗为之一变。会大水骤涨,几及城堞,负钱登城,多为木筏,渡一人与钱三十,人皆以钱助拯,活者数千。多方抚恤,虽灾不害。 土寇伏七里洞,将入海,发兵击之,走山中。密招贼党,诱擒其渠曾睦等,余党悉散。又擒海盗徐容,尽得贼中委曲,赦其罪,责以招抚。诸盗归诚,海氛遂清。汝咸任漳浦凡十有八年,大吏因南靖多盗,调使治之,县民请留不得,构生祠曰月湖书院,岁时祀之。汝咸至南靖,诸盗自首就抚,开示威信,颂声大作。 四十八年。内迁刑部主事,擢御史。会海盗陈尚义乞降,汝咸自请往抚。圣祖命郎中雅奇偕汝咸所荐阮蔡生往,尚义率其党百余人果就抚,擢通政使参议。五十三年,命赴甘肃赈荒,徒步穷乡,感疫,卒于固原。漳浦士民闻之,奔哭于月湖书院,醵金置田,岁祀不绝。 选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有删节) 【注】无为教:创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教义近于禅宗南派的教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乐输将,赋无逋负逋:拖欠 | B.葺故儒陈真晟、周瑛、高登诸人所著书葺:修筑 | C.男女群聚茹蔬礼佛茹:吃,食用 | D.诸盗自首就抚 就:接受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陈汝咸为官兴利除弊的一组是(3分) ①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福建漳浦知县 ②汝咸躬自编审人丁,各归现籍③禁舁神疗病,晓示方证,自制药以济贫者④无为教者,男女群聚茹蔬礼佛⑤设义学,延诸生有学行者为之师⑥尚义率其党百余人果就抚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证人社讲学时,陈汝咸的父亲受到大儒黄宗羲的称赞;陈汝咸自幼深受父亲影响,长大以后也不同凡响。 | B.漳浦县户口登记情况长期混乱,猾吏趁乱为奸。陈汝咸任知县后,亲自审核,重新登记,清除了多年积弊。 | C.陈汝咸深谙治民之道,重视文化建设,教养兼施,多措并举,改变县内多年的陋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 D.南靖多盗,上级调陈汝咸前去治理;漳浦士民请求留任,但未获准,于是就为汝咸修筑生祠以表感念之情。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吏胥以不便挠之,大吏摇惑,汝咸毅然不回,奸人无所施技。(4分) ⑵又擒海盗徐容,尽得贼中委曲,赦其罪,责以招抚。(3分) ⑶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3分) |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辰往廉之廉:查访 | B.纠治贪浊不少贷贷:宽恕 | C.急之恐生变急:焦急 |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寝:停止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5分)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5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