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审势 辛弃疾(宋)用兵之道。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则沮于形、眩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审势 辛弃疾(宋) 用兵之道。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则沮于形、眩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 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土地之广,财赋之多,士马之众,此形也,非势也。形可举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譬如转嵌岩于千仞之山,轰然其声,巍然其形,非不大可畏也;然而堑留木柜,未容于直,遂有能迂回而避御之,至力***形禁,则人得跨而逾之矣。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 譬如注矢石于高墉之上,操纵自我,不系于人,有轶而过者,抨击中射惟意所向,此实之可虑也。自令论之:虏人虽有嵌岩可畏之形,而无矢石必可用之势;其举以示吾者,特以威而疑我也。未欲用以求胜者,固知其未必能也。彼欲致疑,吾且信之以为可疑。彼未必能,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臣请得而条陈之: 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虏人之财,签兵于民而无养兵之费,靳恩于郊而无泛恩之赏,又辅之以岁币之相仍,横敛之不恤,则财非不多也。沙漠之地,马所生焉;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以此之形,时出而震我,亦在所可虑,而臣独以为不足恤者,盖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惟其无事,兵劫形制,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辛巳之变,萧鹧巴反于辽,开赵反于密,魏胜反于海,王友直反于魏,耿京反于齐、鲁,素而葛王反于燕,其余纷纷所在而是,此则已然之明验,是一不足虑也。 虏人之财虽名为多,其实难恃,得吾岁币惟金与帛,可以备赏而不可以养士;中原廪窖,可以养士,而不能保其无失。盖虏政庞而官吏横,常赋供亿,民粗可支,意外而有需,公实取一而吏七八之,民不堪而叛。叛则财不可得而反丧其资,是二不足虑也。 若其为兵,名之曰多,又实难调而易溃。且如中原所签,谓之大汉军者,皆其父祖残于蹂践之余,田宅罄于捶剥之酷,怨忿所积,其心不一。而沙漠所签者越在万里之外,虽其数可以百万计,而道里辽绝,资粮器甲一切取办于民,赋输调发非一岁而不可至。始逆亮南寇之时,皆是诛胁酋长、破灭资产,人乃肯从,未几中道窜归者已不容制,则又三不足虑也。 又况虏廷今日用事之人,杂以契丹、中原、江南之士,上下猜防,议论龃龉,非如前日粘罕、兀术辈之叶。且骨肉间僭弑成风,如闻伪许王以庶长出守于汴,私收民心,而嫡少尝暴之于其父,此岂能终以无事者哉?我有三不足虑,彼有三无能为,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谋人? 臣亦闻古之善觇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瘠而易其智。官渡之师,袁绍未遽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臣故曰:“形与势异”,惟陛下实深 之。 (选自《美芹十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可举以示威举:全部 | B.臣独以为不足恤者恤:救济 | C.又实难调而易溃溃:溃败 | D.逆其必殒之期逆:揣测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沮于形、眩于势/其皆出于此乎 | B.沙漠之地,马所生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 C.虏政庞而官吏横/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 D.且骨肉间僭弑成风/彼且恶乎待哉 |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势”比“形”更为重要的一项是 ①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 ④怨忿所积,其心不一 ②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⑤赋输调发非一岁而不可至 ③中原廪窖,可以养士,而不能保其无失 ⑥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出于忠心,在奏章中条陈敌方弊端弱点,恳请皇上抓住时机,尽早收复失地。 | B.作者多方引证,深入剖析,加之行文气韵豪迈奔放,使文章极具鼓动性、说服力。 | C.作者虽痛恨虏人,但对其将领也不一概加以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 | D.作者反复强调,无论是国家或个人,当“形”与“势”不匹配时,就会有灾难发生。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未必能,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3分) (2)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3分) (3)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谋人?(2分)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他们不一定能够达到的,我们也将认为他们可能会达到。这就是因为还不明了“形”和“势”的辨识啊。(3分,“意”“详”“辩”各占1分)(2)(他们)一旦受到惊扰,就会愤怒,产生纷争,地方割据就会蜂拥出现。(3分,“则”“忿”“蜂”各占1分)(3)差不多连自保都来不及,还凭什么来打别人的主意呢?(2分,“殆”、句式“何以”各占1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恤:担忧。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D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句前面是“虏人“的行为,解释为“救济”和文意背离,应该为“担忧。 小题2: 试题分析:A 介词,表被动/介词,引出对象;B 兼词,“于彼”/副词,怎么;C 连词,表递进;D 连词,而且/副词,将要。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比如本题中的 “而”要区分是顺接、并列还是转折;“于”要区分不同的翻译方式;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先知道什么叫形,什么是势,形就是表面的小和大,势就是实际的空虚和充实,领土宽广、财力富足、军力雄厚,这些都属于形。②是“军力雄厚” ③“财力富足”属于“形”的内容,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准确判断”“形”和“势”,不是不匹配。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且——将,意——认为,详——明白,辨——辨识。(2)则——就会,忿——愤怒,蜂——像蜂群(名词作状语)出现。(3)殆——差不多,不暇——来不及,何以——凭什么。(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审 势(节译) 行军打仗的道理,主要在于认清“形”与“势”两方面。如果不了解这两方面而把它们混为一体,就会被不利的形势影响而使自己感到沮丧,会对态势错误估计而使自己眼花缭乱。这样,不但不可能得到胜利,反而会遭受损伤。 什么叫形?就是表面的小和大。什么叫势?就是实际的空虚和充实。领土宽广、财力富足、军力雄厚,这些都属于形,而不属于势。形,可以全部用来显示威力,但是不可以用它来取得必胜的结果。至于势,却不是这样:只要有器械,就一定可以用;只要可以用,就一定能成功。 从现在的形势谈一谈:虏人虽有险峻的山岩这样足以让人害怕的“形”,却没有弓箭擂石一定可以运用的“势”;况且他们全部拿来显示给我们看的,只不过是凭借着威势让我们感到惊恐迷疑而已。他们想让我们感到惊疑,我们姑且相信以为它可疑;他们不一定能够达到的,我们也将认为他们可能会达到。这就是因为还不明了“形”和“势”的辨识啊。请允许我分条陈述一下: 虏人的土地,不是不广阔;虏人的财产,不是不富足。他们拥有的大漠地带,良马就生长在那里,每个人都熟悉骑马射箭这些过人技艺,因此他们的军队也可以说很多。他们凭借这样一种“形”,不时出兵震动惊扰我们的边境,这也确实是值得忧虑的,但是我独自认为这不值得担忧,因为虏人的土地虽然广阔,但其实很容易被分化。一旦受到惊扰,他们就会产生愤怒的纷争,地方割据就会到处出现。这是不值得担忧的第一个方面。 虏人的财产名义上虽然说很多,其实难以依靠。得到我们每年送交的礼物只有金钱与布帛,这些东西只能用来犒赏士兵,却不能用来养活士兵;而我们中原地带仓廪里的粮食,可以用来养活士兵却不能保证它们不丢失。虏人的政府机构庞大而且官吏贪横,一般情况下的税赋就非常繁重,民众还勉强可以支应,一旦发生意外需要征税,国家实际上才收取一份,而官吏们往往要扩大收七八倍,老百姓不堪忍受就会叛乱,一旦叛乱,不光财税收不到反而会丧失已有的资源。这是第二个不值得担忧的方面。 至于说到虏人的军队,名义上虽说多,实际上难以调动,并且容易溃败。比如在中原征收,称为“大汉军”的士兵,他们的父母都是饱受摧残地苟活在战乱蹂躏之后,他们的田产家园都被残酷地敲诈剥夺,他们的心里堆积着怨愤,心思不能统一。而在沙漠地带征收的士兵,则远在万里之外,虽然数以百万,但是路途遥远,物资、粮食、武器、盔甲这一切都要从老百姓那里置办取得,征收来的赋税和物资不经过一年不能到达,那么,这又是不值得忧虑的第三个方面了。 更何况如今虏人朝廷执政的人,契丹、中原、江南各地的人混杂在一起,上级和下级互相猜忌提防,意见不合,骨肉之间以下弑上成了风气,这难道能保证到最后没有事情发生吗?我方有三方面不值得忧虑,敌方有三方面的无能为力,再加上他们有心腹的祸患,差不多连自保都来不及,还凭什么来打别人的主意呢? 我却听说古时候善于观察别人国家的人,就像优秀的医生切脉一样,知道病人生病之处并且能预料他死亡的日期,一点也不因为这病人的胖或瘦就改变了自己的诊断。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军队并没有立即减弱,曹操见了袁绍认为他,最终一定会自取灭亡,是从袁绍还未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的问题上看出的。秦始皇在咸阳建都,到会稽游玩,那时秦还很强大,可是刘邦见了就认为今后自己也应当像这样,项籍见了就认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这是从当时民怨已深看出来的。国家灭亡时,一般没有像民怨、嫡庶不定这样的残酷,但是虏人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有,想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时候?所以我说“形与势不同”,希望陛下实实在在的仔细考虑。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独乐园记① (宋)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辟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②,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下,若象鼻;自是分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紝采药,操斧剖竹,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唯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③。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出知永兴军,后退居洛阳编修《资治通鉴》。熙宁六年,购地二十亩,筑园。②区:处,所。③柅: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家:安家 | B.南北列轩牖轩:高大 | C.所病者学之未至病:耻辱 | D.迂叟谢曰谢:道歉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各尽其分而安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 B.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C.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D.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乐”之所求,情况不同,人各有异,需要的是 “各尽其分而安之”,因此,自己身为迂叟,既非王公,又非圣贤,“独乐”可也。 | B.作者采用赋文手法,对独乐园的介绍不厌其详、铺陈无遗,但这种铺述又并非杂芜堆砌,而是井然有序地逐一推出,俨然一幅布局清晰可见的全景图。 | C.最后一段,作者设难而诘,自贱其身,自贬其乐,以退为进,连用设问,寓雄辩于问答之中,层层守攻,理直气壮地说明“独乐”可也。 | D.作者“记”独乐园意在抒发“独乐”之情,而这种看似与世无争的“独乐”之情,实则是与世抗争的另一种形式,其自贬自责及自乐正是对时局不满的发泄。 |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沼 东 治 地 为 百 有 二 十 畦 杂 莳 草 药 畦 北 植 竹 方 若 棋 局 径 一 丈 屈 其 杪 交 相 掩 以 为 屋。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3分) 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 小题1:孔子和老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不超过4个字)(1分) 小题2: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这一主张上的区别。(4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仲兄①字文甫说 (宋)苏洵 淘读《易》至《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②。”曰:“嗟夫!群者,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③。盖余仲兄名涣,而字公群,则是以圣人之所欲解散涤荡者以自命也,而可乎?”他日以告,兄曰:“子可无为我易之?”淘曰:“唯。”既而曰:“请以文甫易之,如何?” 且兄尝见夫水与风乎?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浮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蓬蓬然而发乎太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纡馀委蛇,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凌,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徊,揖让旋辟,相顾而不前,其繁如毅,其乱如雾,纷纭郁扰,百里若一。汩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滂薄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缪,放乎空虚,掉乎无垠,横流逆折,溃旋倾侧,宛转胶戾,回者如轮,萦者如带,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跃者如鲤,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 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昔者君子之处于世,不求有功,不得已而功成,则天下以为贤;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则天下以为口实。呜呼!此不可与他人道之,唯吾兄可也。 【注】①仲兄:二哥,指苏涣。苏洵有两个哥哥,长兄名澹,仲兄名涣。②涣:《周易》中的卦名。元吉,大福,大吉利。③群者:指各种险害。混一:统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蹙而如鳞蹙:收缩,密集。 | B.相顾而不前顾:看,对视。 | C.岂有求乎文哉文:文章。 | D.则天下以为口实口实:谈话的资料。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 B.且兄尝见夫水与风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 C.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激于义而死焉 | D.昔者君子之处于世凌万顷之茫然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比喻作家创作文章的过程,这体现了作者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学观。 | B.文章记述为仲兄改字号事,在讲述改字文甫的理由时,作者借题发挥,阐述了为文贵乎物之相使的文艺思想,即“‘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至文”。 | C.全文从“改字号”入手,以《易》中爻辞为纲,先写风、水的个性,再极写风水相激的“殊状异态”,然后由此生发议论,构思巧妙,结构缜密。 | D.文章描绘风水相激采用了比拟铺排的手法,妙喻连篇,穷形尽相,气势充沛,用风水相激自然成文论证不能不为之文才是天下之至文的道理。 |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3分) (2)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4分)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甲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乙 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 小题1: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2分) 小题2: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零陵三亭记 (唐)柳宗元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交之席,耳不闻鼓之音。鸡豚糗醑,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淡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拗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嘉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湛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子曰:「吾志也。」遂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湘源令担任 | B.逋租匿役逃避 | C.乃发墙藩拆除 | D.具于是邑完备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吏能闻荆楚间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 B.群畜食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C.为县者积数十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D.宓子弹琴而理顺流而东也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定有游乐场所,高雅的设施,使他清明宁静心境平和,常常能够舒适安逸,这样才能思路通顺办事有效率。 | B.薛存义到零陵主持政事,混乱的局面得到安定,百姓交纳完赋税,一起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乡里父老迎接庆贺。州中长官对此嘉奖,邻郡纷纷效仿。 | C.薛存义从不因繁重的政务而自我困扰,安闲恬适地享受着山水的乐趣。修建三亭,友好地接待宾客,把客人安置在旅馆,高雅的消遣方式,应该从薛存义开始的。 | D.因为玩乐而荒废了政事,因为荒废了政事而放弃了治理。所以薛存义的做法不可能给人民带来福气,作者写这件事是想告诉后来人为政与观游不可兼得。 |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 (2) 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