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袁枚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袁枚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荻辎重、牛畜万计。率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酋相目以退。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以大逆诛,其党穷:穷究,彻查
B.卒以马,不能穷追病:生病
C.斩大将军马尔赛于军徇:示众
D.事,万世和好集:成功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傅鼐为人刚直的一项是
①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②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③用兵数年,所言验        ④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
⑤公愤激,自率所部出       ⑥辄迎拒曰:“王误矣!”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被诛***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被胁迫相从者不予追究,很多人因此得以平反。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马尔泰拒给援军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C.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十分惧怕,唯唯诺诺,只有傅鼐直言不讳,在果亲王说话时,当场打断并指出其所犯的具体错误。
D.傅鼐忠心侍奉世宗,受到过雍正帝的褒扬,也曾受到贬谪与责罚,后来因“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两件事被免职, 但那已是乾隆朝的事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1)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饭。(“闻命”“负”“斧薪自炊”各1分)
(2)恰逢敌人有求降的想法,满朝的大臣都想派遣使者谈判讲和结束战争。(“会”“盈廷”“罢兵”各1分)
(3) 傅鼐被关进监狱,生了病,刑部尚书孙嘉淦奏请皇上让他在自己家里求医治病,皇上答应了。(“病”解释为“生病”,1分;“私第”前省略了“于”,补充后为状语后置句式,拿到“就医”前面,1分;“许之”前面补充主语“皇上”,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病:疲惫不堪。
小题2:
试题分析:③表现的是他的远见,④只是回答皇帝的问话,⑤表现的是他的勇敢。
小题3:
试题分析:没有具体指出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弘敬,字元溥,世居淮淝间,资财数百万,常修德不耀,人莫知之。家虽富,利人 之财不及怨,施人之惠不望报。
长庆初,有善相人,于寿春道逢元溥曰:“君财甚丰矣。然更二三年,大期将至,如何? ” 元溥曰:“夫寿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 ”相人曰:“夫相不及德,德不及度量。君虽不 寿,而德且厚,至于度量尤宽。且告后事,但二三年之期,勤修令德,冀或延之。”言讫而 去。   元溥有女将适,抵维扬,求女奴资行,用钱八十万,得四人焉。内一人方兰荪者,有 殊色,而风骨姿态,殊不类贱流。元溥诘其情,久而乃对曰:“某代为名家,家本河洛。先 父以卑官淮西,不幸遭吴寇跋扈,因缘姓与国同,疑为近属,身委锋刃,家仍没官,以此 湮沈,无处告诉。其诸骨肉,寇平之后,悉被官军收勍®为俘,不可复知矣。”元溥太息久 之,乃言曰:履虽新不加于首,冠虽旧不践于地。虽家族丧亡,且衣冠之女,而又抱冤 如此,三尺童子’犹能发愤,况丈夫耶!今我若不振雪尔冤,是为神明之诛焉。”因问其亲 戚,知其外氏刘也。遂焚其券,收为甥,以家财五十万,先其女而嫁之。
长庆二年春三月辛卯,兰荪既归,元溥梦见一人,被青衣秉简,望尘而拜,潸然曰: “余则兰荪之父也。感君之恩,何以报之!某闻阴德所以动天地也,今君寿限将尽,余当 为君请于上帝,故奉告。”言讫乃去。后三日,元溥复梦兰荪之父立于庭,紫衣象简,侍卫 甚严,前谢元溥曰:“余不佞,幸得请君于帝,帝许我延君寿二十五载,而富及三代,子孙 无复后祸。帝又悯余之冤,署以重职,获主山川于淮海之间。”因鸣咽再拜而去。诘旦®, 元溥依依,未所甚信。
后三年,相者复至。元溥始以兰荪之父为告,相者曰:“昔韩子阴存赵氏,太史公以韩 氏十世而位至王侯者,有阴德故也。况兰荪之家无后矣,兰荪之身贱隶矣,如是而能不顾 多财之与殊色,而恤其孤,岂不谓阴德之厚哉? ”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①勅(qing):强。收勃,强收。 ②诘旦:明旦,明朝(zhao)。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勤修令德,冀或延之令:美好
B.以此湮沈,无处告诉告诉:申诉
C.兰荪既辱,元溥梦见一人归:返回
D.被青衣秉简,望尘而拜秉:拿着5.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刘弘敬善言善行的一组是(3分)
①利人之财不及怨,施人之惠不望报   ②君虽不寿,而德且厚,至于度量尤宽
③求女奴资行,用钱八十万,得四人焉 ④三尺童子,犹能发愤,况丈夫耶
⑤以家财五十万,先其女而嫁之   ⑥今君寿限将尽,余当为君请于上帝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弘敬家有数百万资财却丝毫不炫富,以至于人们都不知道他。其为人良善,虽取 利于别人,人家也不怨恨他。
B.相面之人认为刘弘敬虽然只剩下两三年的寿命,但刘弘敬德行高厚、度量宽大,只 要多积功德,便有可能延长寿命。
C.刘弘敬因见兰荪不像平常家庭出身的人,便打听她的身世,得知她的外祖父姓刘, 于是将其收为外甥女,并出巨资将其嫁出。
D.刘弘敬能够不惜花费巨资,不贪恋兰荪的美色,尽心尽力抚养兰荪的遗孤,积累了 深厚的阴德,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召 悔
曾国藩
贤与不肖之等奚乎?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日月有食,星有离次。其在于人,言有尤,行有悔,虽圣者不免。改过什于人者,贤亦什人;改过佰于人者,贤亦佰于人。尤贤者,尤光明焉;尤不肖者,怙终焉而已。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其有过,则其友直谏匡之。习而之不善,既小人矣。其有过,则其友多方之。兹贤者所以愈贤,而不肖者愈不肖也。
吾之友有某君者,余曰:“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盍慎诸?”又有某君毖余曰:“闻子试于有司,则尝以私于人,是大不可。”二子者之言,卒闻之,若不于吾志。徐绎之,彼无求而进逆耳之言,诚敬我也。既又自省:吾之过,其大者视此或倍蓰,而其多或不可枚数。二子者,盖举一隅也,人苦不自知耳。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与为一切苟且之行,往往陷于大戾,而僚友无出片言相质确者。而其人自视恬然,可幸无过。且以仲尼之贤,犹待学《易》以寡过,而今日无过,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过而因护一时之失,展转盖藏,至滔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则小人之不可近者已!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不又谐臣媚子之亚也。《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摘自《曾国藩文集》,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与不肖之等奚乎判:区别
B.则其友多方之文:掩饰
C.吾之友有某君者,余曰毖:告诫
D.若不于吾志逊:比不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贤亦什人青,取之
B.则其友直谏匡之久之,能足音辨人
C.闻子试于有司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徐绎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B.《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C.《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D.《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 (4分)
(2)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4分)
(3) 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盍慎诸?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蔗种  
宋应星
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靘,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芳而烈,靘而艳,甘而甜,则造物有尤异思矣。世间作甘之味,十八产于草木,而飞虫竭力争衡,采取百花酿成佳味,使草木无全功。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
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取汁适口,不可造糖。似荻而小者为糖蔗,口啖即伤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红砂皆从此出。凡蔗古来中国不知造糖,唐大历间,西僧邹和尚游蜀中遂宁始传其法。今蜀中种盛,亦自西域渐来也。
凡荻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凡蔗性至秋渐转红黑色,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五岭以南无霜国土,蓄蔗不伐以取糖霜。若韶、雄以北,十月霜侵,蔗质遇霜即***,其身不能久待以成白色,故速伐以取红糖也。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造冰糖者洋糖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凡冰糖有五品,“石山”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又次,“沙脚”下。
(选自《天工开物·甘嗜》,有删节)
【注释】①飞虫竭力争衡:飞虫指蜜蜂,它竭力与草木争夺在甘甜一味中的地位。②洋糖:白糖。③甘嗜:语出《尚书·甘誓》:太康“甘酒嗜音”。原意是喜欢喝酒和音乐。此处的意思是喜欢甜味。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主张:主宰
B.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吃
C.口啖即伤唇舌棘:刺伤
D.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冬至:到了冬天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则造物有尤异思矣  
②均二策       
B.①不可造糖 
②夫夷近,则游者众
C.①造冰糖者洋糖煎化
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D.①“沙脚”
②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B.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C.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D.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靘,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4分)
(2) 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4分)
(3)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聘①于鲁,请观周乐。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
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卫如晋,将舍于宿(地名),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或见疑,必思自免于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昧立。四年,王余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昧之子僚为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选自《史记·吴太伯传》,有删节)
【注】①聘:诸侯之间派使节问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不义:认为……不讲道义
B.子速邑与政纳:接纳、接受
C.而不德,必加于戮辩:有才干谋略
D.吾子之!勉:尽力,努力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札政治上见微知著的一组是(3分)
①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②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③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 
④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
⑤辩而不德,必加于戮 ⑥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
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札是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因为其贤能,寿梦曾想立他为国君,但是他没有接受。不得得已,梦寿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执掌国政。
B.诸樊死时,留下遗命令传位于余祭,是想按兄弟排行往下传,以实现父亲的愿望,但季札的哥哥们都想做国君,就把延陵封给了季札。
C.季札出使之初路过徐国时,心里已决定将自己的佩剑送给徐国国君;当他出使回来路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死去,季札将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旁边的树上。
D.公子光认为季子不肯接受王位,而自己的父亲应该第一个继位者,接下来应该轮到他自己。所以在楚国断了吴国军队的退路,吴军陷入困境之时,公子光指使专诸***死了吴王王僚,夺得了王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吾子直,或见疑,必思自免于难。(3分)
(2) 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3分)
(3)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列短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一等秩:官阶
B.参将石亨请大同民简:通“减”,减少
C.每岁自冬春徂:往,到
D.并其罪按:追究,查处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罗亨信“刚正勇敢”的一组是
①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②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③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     ④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⑤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     ⑥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A.①③⑤B.③⑤⑥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