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吴汝纶传赵尔巽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好文出天性,早著文名。同治四年进士,用内阁中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吴汝纶传 赵尔巽 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好文出天性,早著文名。同治四年进士,用内阁中书。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旋调直隶,参李鸿章幕。时中外大政常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 寻出补深州,丁外内艰。服除,补冀州。其治以教育为先,不惮贵势,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为豪民侵夺者千四百余亩入书院,资膏火。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教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会以忧去,豪民至交通御史以坏村学劾奏,还其田。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又开冀、衡六十里之渠,泄积水于滏,以溉田亩,便商旅。时时求其士之贤有文者礼先之,得十许人。月一会书院,议所施为兴革于民便不便,率不依常格。 鸿章素重其人,延主莲池讲席。其为教,一主乎文,以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乃能共竞。旧法完,且好吾犹将革新之,况其窳败不可复用。”其勤勤导诱后生,常以是为说。尝乐与西士游,而日本之慕文章者,亦踔海来请业。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管学大臣张百熙奏荐汝纶加五品卿衔总教务,辞不获,则请赴日本考学制。既至其国,上自君、相及教育名家,妇孺学子,皆备礼接款,求请题咏,更番踵至。旋返国,先乞假省墓,兴办本邑小学。堂规制粗立,遽以疾卒,年六十四。 汝纶为学,由训诂以通文辞,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原而竟其委。著有《易说》二卷、《写定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及点勘诸书,皆行于世。 (选自《清史稿·吴汝纶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籍:借助 | B.会以忧去会:适逢 | C.延主莲池讲席延:延请 | D.皆行于世行:刊行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易松脂以照读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B.其治以教育为先其可怪也欤 | C.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D.唯是之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汝纶是桐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吃,到集市上换成松脂,供夜读时照明。 | B.吴汝纶爱好文学,早著文名,先后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府任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奏议,多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 C.吴汝纶认为汉语国文是天地间最精粹的语言文字,因此,欧美等国的博物、格致、机械地运用也都要向我国学习。 | D.张百熙曾奏荐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务,加五品卿衔,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 |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 (2)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 |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 (1)曾国藩认为它的文章奇特,将他留在幕府辅佐自己,时间久了就更加认为他的文章奇特,曾经将他与汉代的祢衡相比拟。(5分,关键词“奇”、“佐”、“益”、“尝”、“拟”,每个1分,语句通顺、意思相近即可。) (2)等到他担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办学校,深、冀两州文化教育成绩显著,在京城周围名列前茅。(5分,关键词“及”、“莅”、“兴”、“冠”、“畿辅”,每个1分,语句通顺、意思相近即可。)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籍”,此处是“登记”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C均是介词,相当于“在”。(A项,前者是连词,相当于“来”;后者是介词,因为。B项,前者为代词, 他的;后者为副词,难道。 D项, 前者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后者动词,到。 小题3: 试题分析:C正确的理解是“吴汝纶认为我国要向欧美等国学习博物、格致、机械的运用”。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吴汝纶,字挚父,桐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努力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吃,至集市上换成松脂用来供夜读时照明。爱好文学出自天性,较早就在文学上具有显著的名声。同治四年考中进士,被任用为内阁中书。曾国藩认为他的文章奇特,将他留在幕府辅佐自己,时间久了就更加认为他的文章奇特,曾经将他与汉代的祢衡相比拟。不久,吴汝纶被调往直隶。到了李鸿章幕府。当时朝中内外大政常常由曾国藩、李鸿章两人决断,他们的奏疏多数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吴汝纶不久补充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知州,遭遇父母去世,回家服丧。服丧期满,补任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他治理地方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不惧怕权贵势力,登记深州各村被地方豪强侵占的已经荒废的学田一千四百余亩划入书院,作为书院经费。他还把这个州三个县的高材生集中到书院,并亲自登堂授课,时间长了,以致人们忘了他是州官而尊称他为大师。适逢他因父母丧事离去,有财势的人勾结串通御史以损坏村学为由上奏弹劾他,官府退还了地方豪强的田地。等到他担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办学校。因此,深、冀两州文化教育事业成绩卓著,在京城周围名列前茅。他又开挖冀州、衡州六十里的水渠,将低地的积水排入滏阳河,不灌溉了良田,还便利了商旅交通。常常寻求那些贤能的读书人,礼待他们,得到十几个人。每月到书院聚会一次,商议措施,对百姓便利的事马上就办,对百姓不便的就革除,一律不依照固有的格式行事。 李鸿章向来看重吴汝纶,邀请他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吴汝纶教学,一心主张汉语国文,认为“汉语国文,是田地间最精粹的语言文字,是我们国家所独有的优秀文化。说到实用,崇尚欧、美新学。博物、格致、机械的运用,一定要向他们那里学习,得到他们的长处才能和他们竞争。旧法完好,我还要革新它,何况它们陈旧破敝得不能再用了。”他恳切至诚地教导后辈学子,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开导他们。曾经喜欢与西方人交游,日本仰慕他文章的人,也渡海来向他求学。适逢朝廷下诏在京城开办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上奏推荐吴汝纶加五品卿衔担任总教务,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赴日本考察教育。到了日本后,上自君王、宰相和教育名家,下至妇孺学子,都备着礼品迎接款待他,请求题字咏诗的人,轮番接踵而至。不久返回国内,先请假为去世的长辈扫墓,兴建创办本县小学堂。规则制度大体建立,就因病突然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吴汝纶做学问,从解释文字入手弄通文章意思,无论古今中外(的文章),探求其中正确的道理。从经书、子书、史书,周代、秦代的古书,一直带近代方氏、姚氏的文集,没有不广泛而小心获取,穷尽它们的原委。他著有《易说》二卷、《写定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以及校对勘正各种书籍,都刊印发行流传于世。 |
举一反三
(古诗文阅读。共8分,每小题2分)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 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 C.尾属于城属:隶属 | D.徙知密州徙:调任 |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轼庐于其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亦足以畅叙幽情 | C.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其孰能讥之乎? | D.朝廷从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 小题5:文言文翻译(8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峻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斩错。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注: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错常数请间言事 数:多次 | 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让:责备 | C.吾亦恨之恨:痛恨 | D.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其辩得幸太子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 B.削其地,收其枝郡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 C.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 D.臣窃为陛下不取也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 小题3: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史公曰/ 晁错为家令/ 时数言事不用/ 后擅权多所变/ 更诸侯发难/ 不急匡救/ 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 B.太史公曰/ 晁错为家令时/ 数言事不用/ 后擅权/ 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 不急匡救/ 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 C.太史公曰/ 晁错为家令/ 时数言事/ 不用后擅权 /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 不急匡救/ 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 D.太史公曰/ 晁错为家令时/ 数言事不用/ 后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 匡救/ 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受到皇帝的器重。景帝时,他受宠超过九卿,当时许多法令多是由他更改修定的。 |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削弱诸侯,文帝没有听从,但很赏识他的才能。景帝即位后,采纳了他削藩的政治主张。 | C.晁错的父亲担心削藩会危及儿子的性命,从家乡赶来极力劝阻。看到儿子一意孤行,晁父因伤心而自***。 | D.当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汉景帝同意邓公的看法。 |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面各题(10分)。 (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 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4分) ②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3分) (2)从文中找出导致晁错死亡的两点原因(可以用原文的句子,也可以自己概括)(3分) |
文言文阅读(19分)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恢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矜:怜悯 | B.诸公多其行,连辟之多:称赞 | C.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容:接受 | D.以示天下之私私:偏爱 | 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3分)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本郡太守犯法被***,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故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3分)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分)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分)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每小题2分) (司马)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军勒兵勒:指挥 | B.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徇:征询(意见) | C.身自拊循之循:慰问,安抚 | D.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引:率领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日中而贾不至秦王还柱而走 | B.何后期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C.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君之使不可***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司马穰苴“治军严谨”和“同甘共苦”的一组是 ①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②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③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④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 ⑤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⑥晋师闻之,为罢去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分) (2)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史记·司马穰苴列传》)(2分)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2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比:并、列 |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责怪 |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引:指身子向上起 |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掷击 |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筑声由悲凉变为悲壮,由低沉变为高昂,送别场面由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 B.秦武阳由于出生在北方边远地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在献图时“色变振恐”,这有力地衬托了荆轲超人的胆略。 | C.面对突如其来的刺***,秦王惶急得连剑也拔不出来,只好绕着柱子跑,后在群臣的提示下,才拔出剑砍伤了荆轲。 | D.在庄严的秦廷上,荆轲手持利刃追逐着泰王,让秦国群臣都失去了常态,但由于孤军奋战,最终只落得功败垂成。 |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3分)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