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请解释下文中加点的字(每空1分,共4分)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言文阅读,请解释下文中加点的字(每空1分,共4分)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1. 尤工画马: 2. 使图所虏妇人: 3. 胁以白刃: 4. 而广平生适用左手: |
答案
擅长、画、用、刚好 |
解析
试题分析:实词的含义要结合文意来理解,还可运用一些方法来推断。 工:可从“工于心计”一词推断。图:“图”带了宾语“妇人”,所以要用作动词。以:应为“以白刃胁”。适:可根据字形来推断。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 C.行功爵邑,重之爵:封爵 |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善,陈孺子之为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C.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不如因善遇之 | D.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2分)(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 D.范曾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3分) 译: 。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2分) 译: 。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译: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遣通海间道归太祖间道:从小路 | B.天赞我也赞:称道 | C.太祖舟胶胶:搁浅 | D.师次左蠡次:驻扎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俞通海“沉毅”的一组是(3分) ①谋渡江,无舟楫 ②因以师略太湖 ③退则情见,不如击之 ④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 ⑤兜鍪尽裂,仅免 ⑥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俞通海元末投奔太祖。他与父亲俞廷玉等人在巢湖聚集了千艘战船,太祖正苦于无法渡过长江时前往投奔,太祖非常高兴。 | B.俞通海擅长水站,作战勇猛。在胥口与吕珍的战斗中,他力排众议,身先士卒,右眼被射中,因此失明,仍坚持击退敌军。 | C.俞通海治军严明,对下属有恩德,士兵作战勇猛。在南昌与陈友谅作战的战役中,正式凭着将士们的死战,俞通海才得以脱险。 | D.俞通海深受百姓爱戴和皇帝器重。平定湖州和太仓后,军队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在他去世后,太祖亲往吊唁,哀伤落泪。 |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2)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孟坚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窃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 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逭:免除 | 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酌:斟酌、考虑 | 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而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 译文: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分) 译文: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 译文: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②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小题3:召公劝谏厉王,用了 的方法,从 两方面讲述了弭谤的危害。(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