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忠臣者务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
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人之田,田主***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忠臣者务君之德崇:使……崇高
B.牵牛人之田蹊:践踏
C.乃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是(  )(3分)
①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②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③ 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④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
⑤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⑥ 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王并无贪图的之心。
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
C.智伯听信谄臣之言,裂韩、魏之地,兴兵伐赵,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本文明辨了忠臣、谄臣之别,并阐释了君主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长久的道理。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
(2)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
(3)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3分)(2)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3分)(3)韩魏背叛了他,智伯的军队在晋阳落败,智伯死在高粱之东,头还被漆为饮器,国家被分为三部分,被天下人耻笑。(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C项的“罢”是“撤掉、撤出”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的要求进行筛选;还可用排除法,在把握准某条错误后,立即排除一个或几个选项。题中,③从正面证明了观点,⑤⑥从反面证明了观点。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陷阱”。本题中,A项说法有误:从文中看不出楚庄王“对陈国的土地并无贪图之心”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以王为”是个重点,应译为“认为大王您(不)是”;第(2)句要注意“王”的名词动用,注意“汤武是也”应译为“汤和武就是这样的人”;第(3)句要注意各句省略的成分,注意被动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又离心离德,现在正好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展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听从张武的计谋发兵攻打中行、文子氏。把他们消灭之后,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韩、赵三家索要土地。韩家和魏家割让了土地给他,而赵家不肯割让。智伯于是胁迫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赵、魏、韩三家暗中联合,秘密商议,一同进攻智伯,于是消灭了智伯家族。这就是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的结果啊。
竭力使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终于称霸天下;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君王最终被人家消灭。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过去智伯骄横,攻打中行文子,并且战胜了他们,又胁迫韩魏的君王割让他们的土地,就这样还不满足,又发兵征讨赵。韩魏背叛了他,智伯的军队在晋阳落败,智伯死在高粱之东,头还被漆为饮器,国家被分为三部分,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知足的祸患。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共22分)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抉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竟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注】壅:堵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六年,御史中丞。拜:拜见
B.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用事:掌权
C.忽辛遂伏。辜:罪
D.雄飞受赐,封藏于家。识:作标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雄飞先自降一阶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汝曾使我家钱物,得问我可胜道也哉
C.臣未尝敢轻用则何时而乐耶
D.卢世荣言利进用御六气之辩,游无穷者
小题3: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一组是(    )(3分)
①搜抉蠹弊,悉除之      ②张雄飞真公辅器
③惟公独否              ④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⑤决壅滞,黜奸贪        ⑥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辩白。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2分)
(2)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3分)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3分)
(4)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8分,每小题3分)
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史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次:次序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C.而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
D.乃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顷未发,太子迟之
悉使羸兵负草填
B.使使闻大王
余船次俱进
C.群臣侍殿上,不得持尺兵
奉辞伐罪
D.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时矫首遐观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荆轲性格特点中的耿直刚烈的一组是(     )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③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④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⑤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A.①③⑤B.①②③C.①②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原打算等待自己的一位朋友到来和他一起去刺***秦王,可燕太子丹认为等他朋友来到就太晚了,所以想让他马上就出发。
B.荆轲前往刺秦,太子等人都到易水来为他送行,荆轲的歌声感染了前来送别的人,然后荆轲登上车离开,始终没有回头。
C.荆轲到达秦国之后,拿着一千斤金子贿赂了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经他引荐秦王非常隆重地在咸阳宫接见了燕国使者。
D.荆轲追逐秦王时,殿上的大臣们仓促之间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扔给秦王一把剑,秦王才得以拔剑击伤了荆轲。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2分)
(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以刑徒见   阴:暗中
B.田忌一不胜而胜     再:第二次
C.齐将田忌善而待之    客:客气
D.明日为五万灶      明日:明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   ②则斗卮酒
B.①赵急,请救齐      ②长
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归  ②今行无信
D.①齐乘胜尽破其军     ②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刑馀之人不可               ②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⑥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⑤⑥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是在孙膑充分掌握敌我情况并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3分)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3分)
(3)见白书,乃钻火烛之。(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7分)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①赪:红色。 ②郁栖:粪土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乃易其:破旧
B.女觉反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 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以赡军发:发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王葬鱼骨于海岸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乃是履弃之于道旁②作《师说》贻之
C.①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降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D.①命左右履之②吾还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①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②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①膳其肉,味倍常鱼②常令樵险汲深
C.①其轻如毛,履石无声②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①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②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项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
A.阙秦以晋,唯君图之
B.晋函陵,秦军氾南
C.烛之武退秦师
D.缒而出,见秦伯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取之?
B.若亡郑而有益君/莫若遣腹心自结
C.舍郑以为东道主/彼与彼年相也,道相似也
D.夫晋,何厌有?/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之,不仁敝:损害
B.夫晋,何之有厌:嫌弃
C.朝济而夕设焉版:版图
D.又欲肆其西封:封邑,封地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其爱国精神可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B.在整个劝说过程中,烛之武只字未提为郑国乞求的话,处处为秦国着想,让秦穆公充分认识到存郑对秦有益无害。
C.在分析亡郑、存郑的利弊过程中,烛之武自始至终将秦、晋两国加以对照,在对比中让秦伯看透了晋国的真正目的。
D.烛之武能退秦师成功,除了其智慧和外交才能外,秦、晋之间有矛盾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