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礼”从政治上讲,指国家制订的政治法律制度。从伦理上讲,指国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人们日常行为准则。荀子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礼”从政治上讲,指国家制订的政治法律制度。从伦理上讲,指国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人们日常行为准则。荀子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礼”从政治上讲,指国家制订的政治法律制度。从伦理上讲,指国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人们日常行为准则。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小题1:分析本则材料中荀子强调的“礼”的作用。(6分)
答:                                                                
小题2: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礼”的内涵也有了发展,简要谈谈你对“礼”的认识。不超过120字。(6分)
答:                                                                  
答案

小题1:第一、在政治方面的作用:正国,即治理好国家。第二、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即人尽所能,各得其所。第三、在教育规范的作用:修身,达到通达、和谐、文雅的境界。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小题2:内容能够紧扣“礼”来回答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解答此问题就没有什么难度,“从政治上讲,指国家制订的政治法律制度。从伦理上讲,指国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人们日常行为准则。”从此,即可以看出其中包含3点内容。再从正面来看,“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可概括出礼可正国;“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可概括为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等,以此类推。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主要围绕对“礼”的作用的认识,主要是对当今社会的作用来谈。可以集中谈其一点,也可以围绕礼来谈礼的内涵的变化及其作用。但不管哪样,都要观点鲜明,言之有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让者,颎川人;赵忠者,安平人也。少皆给事中,桓帝时为小黄门。忠以与诛梁冀功封都乡侯。延熹八年,黜为关内侯,食本县租千斛。
灵帝时,让、忠并迁中常侍,封列侯,与曹节、王甫等相为表里。节死后,忠领西园。让有监奴任家事,交通货赂,威形喧赫。扶风人孟佗,资产饶赡,与奴朋结,倾谒馈问,无所遗爱。奴咸德之,问佗曰:“君何所欲?力能办也。”曰:“吾望汝曹为我一拜耳。”时宾客求谒让者,车恒数百千两,佗时诣让,后至,不得进,监奴乃率诸仓头迎拜于路,遂共轝车入门。宾客咸惊,谓佗善于让,皆争以珍玩赂之。佗分以遗让,让大喜,遂以佗为凉州刺史。
明年,南宫灾。让、忠等说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因强折贱买,十分雇一,因复货之于宦官。复不为即受,材木遂至腐积,宫室连年不成。刺史、太守复增私调,百姓呼嗟。凡诏所征求,皆令西园驺密约敕,号曰“中使”。恐动州郡,多受赇赂。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
时,钜鹿太守河内司马直新除,以有清名,减责三百万。直被诏,怅然曰:“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时求。吾不忍也。”辞疾,不听,上书极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即吞药自杀。书奏,帝为暂绝修宫钱。
六年,帝崩。中军校尉袁绍说大将军何进,令诛中官以悦天下。谋泄,让、忠等因进入省,遂共杀进。而绍勒兵斩忠,捕宦官无少长悉斩之。让等数十人劫质天子走河上。追急,让等悲哭辞曰:“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皆投河而死。
(节选自《后汉书·宦者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有监奴任家事典:依法令
B.交通货赂,威形喧赫交通:结交
C.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谐价:商定价格
D.而反割剥百姓,以时求称:符合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让大喜,遂佗为凉州刺史 ②让、忠等说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修宫室
B.①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强折贱买②复货之于宦官
C.①奴咸德,问佗曰 ②上书极陈当世
D.①书奏,帝暂绝修宫钱 ②天行有常,不尧存,不为桀亡
小题3: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让、赵忠加官进爵之后,与曹节、王甫等人互相勾结;曹节死后,赵忠更是进一步掌握了西园大权。
B.孟佗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倾尽家产结交张让的家奴,最终得到机会攀附张让,通过贿赂获得了刺史之职。
C.张让等人蛊惑君王增收税赋修建受灾的南宫,各级官员趁机谋取私利,百姓怨声载道,朝中卖官之风盛行。
D.袁绍为安抚天下,劝说何进清除宦官,张让、赵忠利用何进外出的机会杀死了他;后来张让劫持献帝欲自保,最终事败身死。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4分)
译文:  
②辞疾,不听,上书极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4分)
译文: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 生 于 书 未 尝 苟 且 或 答 人 简 札 少 不 当 意 必 再 三 易 之 不 厌 故 愈 老 而 愈 益 精 妙
A.平 生 于 书 /未 尝 苟 且/或 答 人/简 札 少 不 当 意 /必 再 三/易 之 不 厌/故 愈 老 而 愈 益 精 妙。
B.平 生 于 书 /未尝 苟/且 或 答 人/简 札 少 不 当 /意 必 再 三 易 之 /不 厌 故/愈 老 而 愈 益 精 妙。
C.平 生 于 书/未 尝 苟 且/或 答 人 简 札/少 不 当 意/必 再 三 易 之/不 厌/故 愈 老 而 愈 益 精 妙。
D.平 生 于 书 /未 尝 苟/且 或 答 人 简 札/少 不 当 意/必 再 三/易 之 不 厌 故 /愈 老 而 愈 益 精 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各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士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
小题1:孔子的话反映了他  的思想。(3分)
小题2:如何评价孔子的这一思想及它的现实意义。(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管仲论      [宋]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 开方①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②,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③。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 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晋)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④之虐,不如孝公⑤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岳麓书社,有删改)
【注】①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 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 内乱。②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 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③少正卯:春秋时鲁国人。④灵公:晋灵公,晋文公之孙。⑤ 孝公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管仲桓公,霸诸侯,攘夷秋 相:辅佐
B.其祸蔓延,简公 讫:至,到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桓公之手足耶 絷:拴,系,捆住
D.而又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逆: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彼固乱人国者,顾用之者,桓公也 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B.①仲之疾也,公问相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
C.①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D.①夫国一人兴,以一人亡②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B.文章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实 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并批评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自代为“不知本”。
C.针对管仲临死前不荐贤者的举动,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没有像史鰌进蘧伯玉,萧何举曹参那样推举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D.苏洵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管仲这位历史人物,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只是评判管仲的过失,揭示管仲的真面目。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B.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C.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D.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长孙嵩①,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②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晋将刘裕之伐姚泓也,太宗嵩节,督山东诸军事,传诣平原,缘河北岸列军,次于畔城。军颇失利。诏假裕道,裕于舟中望嵩麾盖,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师。诏嵩厚答之。又敕精兵为战备,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彼至崤陕间,必与姚泓相持,一死一伤,众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于是叔孙建等循河趣洛。遂入关。嵩与建等自成皋南济,晋诸屯戍皆望尘奔溃,裕克长安,嵩乃班师。
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嵩曰:“立长则顺,以德则人服。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乃定策禁中。于是诏世祖临朝监国,嵩为左辅。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诏问公卿:赫连、蠕蠕③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疾追则不足经久,大众财不能及之。赫连屈丐,土宇不过千里,其刑政残虐,人神所弃,宜先讨之。”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冯跋。帝默然,遂西巡狩。后闻屈丐死,关中大乱,议欲征之。嵩等曰:“彼若城守,以逸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帝乃问幽微于天师寇谦之,谦之劝行。杜超之赞成之,崔浩又言西伐利。嵩等固谏不可。帝大怒,责嵩在官贪污。寻迁太尉。久之,加柱国大将军。
自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薨,年八十。谥曰宣王。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节选自《魏书》)
[注]①长孙嵩(358—437)北魏大臣。②苻坚(338-385),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③蠕蠕(r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即柔然。其第十代君主名大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嵩节假:授予。
B.以酃酒及江南食物遗:留下
C.更敕精兵为战备简:挑选。
D太宗寝疾寝疾:卧病。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嵩受到君主重用的一组是(3分)
①年十四,代父统军
②太宗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
③诏嵩厚答之
④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⑤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
⑥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嵩较有军事才能。时局乱时,他统领部众,不使分散而归附苻坚;趁刘裕无暇相顾,他与叔孙建从成皋南渡,东晋诸屯军望风而溃。
B.长孙嵩为官清廉。刘裕借道通行时在船上看见了长孙嵩的营帐,派人送去美酒美食,长孙嵩没有私自留下,全部送到京城。
C.长孙嵩有时很固执。屈丐死后,关中大乱,世祖想要征讨赫连,寇谦之、崔浩等都支持,而长孙嵩坚决反对,最终惹怒了世祖,遭到贬职。
D.长孙嵩恪尽职守。他做了柱国大将军后,总是在世祖亲自外出征讨作战时,以元老身份留守京城,坐镇朝堂,并且处理日常各种刑狱案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5分)
(2)彼若城守,以逸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浑,字玄冲,太原晋阳人也。浑沈雅有器量。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随例免。起为怀令,参文帝安东军事,累迁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中为越骑校尉。武帝受禅,加扬烈将军,迁徐州刺史。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泰始初,增封邑千八百户。久之,迁东中郎将,监淮北军事,镇许昌。数陈损益,多见纳用。
转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浑与吴接境,宣布威信,前后降附甚多。吴将薛莹、鲁淑众号十万,淑向弋阳,莹向新息。时州兵并放休息,众一旅,浮淮潜济,出其不意,莹等不虞晋师之至。浑击破之,以功封次子尚为关内侯。迁安东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吴人大皖城,图为边害。浑遣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攻破之,并破诸别屯,焚其积谷百八十余万斛、稻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浑遂陈兵东疆,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势。
及大举伐吴,浑率师出横江,遣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寻阳濑乡,又击吴牙门将孔忠,皆破之,获吴将周兴等五人。又遣殄吴护军李纯据高望城,讨吴将俞恭,破之,多所斩获。吴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惧而来降。吴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等率众数万指城阳,浑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击破之,临阵斩二将,及首虏七千八百级,吴人大震。转征东大将军,复镇寿阳。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太熙初,迁司徒。惠帝即位,加侍中,又京陵置士官,如睢陵比。及诛杨骏,崇重旧臣,乃加浑兵。浑以司徒文官,主史不持兵,持兵乃吏属绛衣,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论者其谦而识体。
浑所历之职,前后著称,元康七年薨,时年七十五。  《晋书·王浑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监淮北军事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B.时州兵并放休息,众一旅裁:通“才”,仅仅
C.吴人大皖城佃:耕作,引申“屯田”
D.论者其谦而识体美:赞美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王浑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3分)
①浑沈邪有器量
②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
③宣布威信,前后降附甚多
④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势
⑤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
⑥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
A.①②⑤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承袭了父亲爵位。武帝即位后加封他为扬烈将军,迁任徐州刺史,当时遇上灾荒饥饿,他开仓赈济百姓。
B.王浑的辖区与吴边境相连,他宣布威信,使得吴人纷纷来降。他善于作战,曾以一旅军队偷袭吴军,打败了数量众多的吴军。
C.王浑转任征东大将军,镇守寿阳。他不崇尚刑法,处事公正,客客气气对待刚刚归附他的吴国人,江东人士心悦诚服地依附他。
D.太熙初年,王浑为文官主掌国史,受惠帝重视,惠帝加授他军职统率军队。他认为皇上因一时的宠幸让文官统军,非常不妥。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随例免。(5分)
译文:                                               
(2)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