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①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①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①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②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③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梁孝元④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⑤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⑥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注]①比膊:指肩并肩。②较:明显。③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闵损。④梁孝元:指梁朝孝元帝。⑤典签:官职名。⑥西台:古时指江陵。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颇善属文,殊草隶工:擅长
B.无不如己者友:朋友
C.遭不世明达君子傥:假如
D.及西台陷殁,简牍散湮:埋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言圣贤难得,疏阔如此师道不传也久矣
B.不纳其谏,至亡国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此人后生无比,不为世所称见用于小邑
D.每狎侮,不加礼敬便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篇引用古人的话强调圣贤难得,为文章的中心“慕贤”作了铺垫,接着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环境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交友须谨慎。
B.第二段作者批判了“贵耳贱目,重遥轻近”的流俗,并以孔子、宫之奇为例,指出这种流俗必会造成亡国的后果。
C.第三段通过记述“颇善属文,殊工草隶”的平民出身的丁觇不被重视的事例,揭露了封建士族等级制度下,贤才常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D.作者认为,人在少年时,心志与情绪都未确定,往往会受到所交往之人的熏渍、濡染,因此择友非常重要。“但优于我,便足贵之”这种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小题4:将原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5分)
(2)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如同进入种满芝兰的花房,时间久了,自然也会变得无比芬芳;若是和坏人在一起,如同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会染上腥臭。(5分)(2)对身居他乡异县的人,只要他稍稍有些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5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友:结交,名词活用为动词。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B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B ,是孔子的话语,按选项给的解释可以翻译为“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的”,似乎通顺,但结合上文看,上文强调的是和好人、坏人交往的不同结果,有引用墨子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可见强调的是交友的重要性,因此选项给的解释就不符合文意了,应该译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友”名词动用,结交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以: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因为;C.遂:副词,竟然/连词,于是;D.相:副词,互相/偏指一方,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文言虚词题目要明确区分用法和意义,两方面缺一不可。比如此题“之”要区分是代词、助词、还是动词,代词要区分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助词要区分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结构助词还要区分是“的”,还是“主谓取独”,是“宾语前置”,还是“定语后置”;“以”要区分是作介词、连词、还是动词;“遂”要注意区分是副词,还是连词;“相”注意区分区分是动词、还是副词,副词注意区分是“相互”还是偏指一方;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结构和主旨的题目,文中以孔子、宫之奇为例,主要是为了批判“贵耳贱目,重遥轻近”的流俗,虞国国君重遥轻近,不纳宫之奇之谏,以至亡国,是从国君角度来说重遥轻近的严重后果,但并不带有普遍意义。此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 是以——因此,芳——变得无比芬芳(形容词用作动词)肆——店铺,臭——染上腥臭(形容词用作动词)。 (2)延——伸长脖子、企踵——踮起脚跟。
【参考译文】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于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如同进入种满芝兰的花房,时间久了,自然也会变得无比芬芳;若是和坏人在一起,如同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会染上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缺少礼貌尊敬。而对身居他乡异县的人,只要他稍稍有些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短长,审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此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听不进他的劝谏,终于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
梁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于写的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元帝的往来书信,都叫他代写。可是,军府里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的说法。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后来,梁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文,真出于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竟然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事情!”从此后,听到这话的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丁觇也逐步做上尚书仪曹郎。最后丁觇做了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到元帝被***,西台陷落,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于扬州。以前那轻视丁觇的人,以后想要得到丁觇的一纸书法,也不可能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题。(共计22分)
余靖传二
朱 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óng)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仝。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
(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谏官御史口避祸缄:闭口
B.又以书谏官以得罪远谪让:指派
C.各用一字为目:纲领
D.犹留夏册不遣:派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范文正言事忤大臣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B.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C.自诣韶州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靖置银百两茶篚中托人饷之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余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3分)
①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②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
③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      ④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⑤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    ⑥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仲淹被贬至饶州任知州后,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上书为范仲淹辩护,因此都得罪当权者而遭到贬官。当时的贤士都为他们被贬出朝而惋惜,称他们为“四贤”。
B.庆历四年,朝廷派余靖以谏议大夫的名义带着十多个随从驰往居庸关的九十九泉,见到契丹的国主,并说服了他,从而替朝廷解除北部边境的危机。
C.余靖不仅能用契丹语说话,而且能用契丹语作诗。当他第二次出使契丹时,契丹人对他更加热情,契丹国主也大为高兴,但余靖却因此而被贬官。
D.茹孝标抓住余靖隐瞒曾受过刑罚而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事,让谏官钱子飞将余靖的案子上奏给仁宗,终使余靖在被贬龙图阁学士之后又被贬为将军分司。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3分)
(2)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4分)
(3)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用尔。”因问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既至,不碑所       识:知道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深厚
C.英上疏待罪。不问宥:宽恕
D.二年卒,年七十五居:居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帝察慎密       毋俾前人独专
B.每诸学士谈论文艺母丧,特葬祭,遣中官护归
C.异日以为己地朕用尔
D.因问北伐事英奏,复给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①,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xuán hù,古城名),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赗(fèng) ②遗而遣之。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③,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参军,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④,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选自《陈书》,有删节)
注: ①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②赗,给送葬者助葬的物品。
③俚獠: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 ④逆旅:迎客止宿之处,客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哀:同情
B.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善:赞许
C.及夕,各引去引:退却
D.劢问其故,文育以告故:缘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兄姊并长大,困赋役青,取之
B.文育杜僧明攻广州则与斗卮酒
C.南入则公侯公我献之
D.文育以告,劢遣之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周文育“作战勇猛”和“为人有节义”的一组是(   )
A.①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②创愈,辞请还葬
B.①累征俚獠,所在有功②厚加赗(fèng)遗而遣之
C.①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② 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
D.①文育身被九创② 足钱便可,谁望公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后来,改姓周,名文育,学习骑射。
B.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但周文育不以为然,认为博取功名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弘让听后大为赞赏,于是便教周文育骑马射箭。
C.陈庆之派周荟慰劳白水蛮人,但蛮人却密谋活捉周荟送给魏,事情泄露后,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结果,周荟战死,周文育身上也多处受伤。
D.王劢的职务被别人替代后,周文育和王劢一同北下,但走到大庾岭时听信了卜人的话而返回,受到高祖的热烈欢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3分)
(2)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3分)
(3)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拙效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从余武昌,偶令邻生处 过:拜访
B.一日至舍,犬逐之   比:亲近
C.而四拙以无过,而衣食 坐:不费心,不劳神
D.主者其无他    谅:体谅
小题2: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3分)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③⑤B.②⑥C.①②④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身之梯,巧何用哉!(3分)
(2)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东轩记
(宋)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于学,何至困辱贫窭③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即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贫窭(jù巨):贫乏,贫穷   ④睎:仰慕,向往。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府门败:冲毁B.旦则复出职营:料理
C.而不于学害:害怕D.独岁月之久幸:希望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是表现作者不得志人生中“超然”情怀的一组是(3分)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②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  ③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④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⑤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    ⑥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A.①④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辙被贬筠州,尽管任盐酒税官,但处境可谓穷愁,际遇实属可伤,充满了失意之感,文章表达了作者谪居一隅的抑郁之情。
B.文章叙述盐酒税官舍被冲毁、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C.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D.身处逆境,对做官心灰意冷,作者寄望回归田园,潜心学习,求得精神之乐,以此终老故里,蕴含了对人生之乐的深情呼唤。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3分)
(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