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履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君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緉,讽使就吏禄,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时高邮申屠公酮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駉至,即遣吏以自通。君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我处士,宁与官府事!毋扰乃公为也。”君又善写梅花竹石,士大夫皆争走馆下,缣素山积。君援笔立挥,千花万蕊成于俄倾。每画竟,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为歌诗,雄浑跌宕,以古豪杰自居久之。复游金陵,诸御史虽新贵,皆加敬待。遂北上燕蓟,纵观居庸、古北之塞。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日“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好事者多载酒从之。岁己亥,君方昼卧,适外寇入,君大呼曰:“我王元章也。”寇大惊,重其名,与君至天章寺,其大帅置君上坐,再拜请事。君曰:“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汝能为义,谁敢不服;汝为不义,谁则非敌?越人秉义,不可以犯,吾宁教汝与吾父兄子弟相***乎?汝能听吾,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即速***我。我不与若更言也。”大帅复再拜;终愿受教。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众为之具棺服,敛之。葬山阴兰亭之侧,署曰“王先生墓”云。
(选自《稗史集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当世大略当:掌管
B.讽使就吏禄讽:规劝
C.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就:前往
D.我处士,宁与官府事与:结交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冕“志行不求于俗”的一组是
①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
②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
③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④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
⑤每画竞,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
⑥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曰“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冤在乡里颇为知名,申屠駉上任绍兴理官时曾经过杭州,虚心向王冕请教问题,并请求和他交往。
B.王冕擅长画梅花竹石,他的画作在当时便备受追捧;他喜欢画梅花竹石,与其高洁傲岸的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C.王冕虽有当世大略,但怀有归隐之心,在北上游历之后,选择南归,在山水之间过起了放逸自适的隐居生活。
D.在危急关头王冕自报家门而免于***身之祸,可见其名气之大;寥寥数语而让敌寇大帅心悦诚服,显示了他非凡的口才。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3分)
②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4分)
小题5: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3分)
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①黄河将要往北流,天下即将大乱。我也要回到南方居住来实现心愿,你好好努力吧。(3分) ②现在天下大乱,你不能够站出来安抚百姓,却大肆抢掠,灭亡的日子不远了。(4分)
小题5: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D解释错误,原句“我处士,宁与官府事”所在上句“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大意是王冕呵斥他道:“我是不愿做官的读书人,难道能参与官府的事情吗!所以,与:参与。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C项①写其长相与才华,非“志行”;⑤作画题诗抒发情怀,不是“不求于俗”。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申屠駉是向王子善询问可以交往的人,非向王冕请教。所以选A。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且、遂志、肆。
小题5:
试题分析: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题干中这句根据句意就可以断开,可以从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中,找出有对称关系的动词“着”“被”“履”“击”“行”作为断句的判断之一,然后找出文言虚词作为判断断句的另一个依据,如“或”。
【参考译文】
王冕,字元章,是绍兴诸暨县人。他的父亲致力于农事。王冕是农家的孩子,小时候就喜欢学习,身高七尺多,容貌很雄伟,胡须长得很美,如同神人,通晓《春秋》的各种传著,曾经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上,就烧掉了为应试所写的文章,更加勤阅读古代的兵法,具有管理国家的远大谋略。他戴着高檐帽,披着绿蓑衣,穿着长齿木屐,挥击着木剑,在绍兴街市上边走边唱,有时又骑着黄牛,拿着《汉书》诵读,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狂人。同乡人王止善很喜爱和看重他,为此曾去拜见他的母亲。王止善后来做了江浙检校,王冕前去拜见他,衣衫破烂,鞋子也不完好,连脚趾都踩在地上。王止善深深地怜惜他,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接受官吏的禄位。王冕笑了笑不说话,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当时高邮人申屠駉刚刚担任绍兴理官,经过杭州时,向王止善询问当地值得交往的人物。王止善说:“越地有很多闻名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先辈,但我都没有机缘结交。我有一个叫王元章的同乡,他的志向和品行都不同于一般人。您如果想跟他交往,非前去拜访他不可。”申屠駉到了绍兴,就派下属通报自己的姓名求见。王冕说:“我不认识申屠駉,他问的是别的王先生吧。”推辞不跟申屠駉见面,那个下属不停地请求。王冕呵斥他道:“我是不愿做官的读书人,难道能参与官府的事情吗!不要搅扰你家老爷办公务吧。”王冕又擅长画梅花竹石,士大夫都争相跑到他的住处,带来的细绢像山一样堆积。王冕拿起笔立即挥动,千万朵花一会儿就画好了。每次画完后,就自己在上面题诗一首,都是借助图画表达自己的内心。王冕创作诗歌,风格雄浑,跌宕起伏,他长时间把自己看作古代英雄豪杰一样的人物。后来又到南京一带游历,众御史虽然新登高位,都很尊敬地对待他。于是又北上到了燕州和蓟州一带,饱览了居庸关、古北口要塞。至正戊子年王冕回到南方,经过吴中时,对我说:“黄河将要往北流,天下即将大乱。我也要回到南方居住来实现心愿,你好好努力吧。”于是他选择会稽山一个叫九里的地方购买了一顷左右的小山,修筑了草堂,在里面读书。他穿戴着古时候的衣服帽子,有时候乘坐着一只名叫“浮萍轩”的小船,在鉴湖弯曲的水滨自我放逸,喜欢多事的人大多用船装着酒跟随着他。己亥年的一个白天,王冕正在睡觉,恰好外来的敌寇进到他屋中,王冕大声喊道:“我是王元章。”敌寇大吃一惊,敬重他的名气,于是和王冕一道来到天章寺,敌寇的大帅让王冕坐到上座,连拜两拜向他请教军事。王冕说:“现在天下大乱,你不能够站出来安抚百姓,却大肆抢掠,灭亡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你能够做符合道义的事,谁敢不归服你呢?你做不符合道义的事,那么谁不是你的敌人呢?越地的人们秉持道义,不可以侵犯,我难道会教你和我的父老兄弟相互***戮吗?如果你能够听从我的劝告,那么立即改正错误依从善道;如果不能听从我的劝告,就赶快***了我。我不再和你说话了。”大帅又连拜了两拜,始终愿意接受教诲。第二天,王冕生病了,于是不能起身,几天后就去世了。人们为他准备了棺材和寿服,将他下葬。他埋葬在山阴县兰亭的旁边,墓碑上写的是“王先生墓”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①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管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末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②自负不少者也, 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 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③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定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浅薄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其,这个
C.当西汉之末造造: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宜宜:应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
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区区褒贬,何足齿及其间旦暮闻何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 侯 又 不 能 为 五 霸 之 事 者 于 是 有 志 在 吞 周 心 图 混 一 如 齐 宣 之 所 欲 为 者 焉 晋 氏 为 三 吕 氏 为 田 诸 侯 亦 莫 之 正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3分)
(2)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二段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小题1:请指出孔子的学习观与子夏的学习观。(2分)
孔子的学习观:__________   子夏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
小题2:子夏的学习观与孔子的学习观有何异同,试加以评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②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注]①达:通达;会处理。②专对:独立自主应对。当时在外交上常以背诵《诗经》章句来委婉地进行提问和回答。③以:用。④介然:特别专注的样子。⑤为间:有顷,为时不久。
孔子、孟子各提出了什么样的为学主张?请根据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①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②之类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餂:tiǎn 探取,获取。②窬:从墙上爬过去。
小题1: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孔孟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述。(3分)
小题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道听途说,德之弃也”的理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5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竞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④,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予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滥设的不合礼制的祠庙。④缗( mín):贯,成串的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养浩心系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养浩至,尽置诸法                   ④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
⑤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⑥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从小酷爱读书。刚十岁时,读书不停,以致父母为他过于勤奋而担忧劝阻,他就白天默默诵读,夜间关上门,点灯偷偷读书。
B.张养浩很得不忽木的赏识。不忽木惊异于他的文章,提拔他为礼部令史;到他家里探问病情时,发现他家徒四壁,赞叹他是真正的官员。
C.张养浩为民之心感动上苍。赴陕西做官时,他沿途赈济灾民,安葬死难的百姓;到西岳庙求雨,诚心动天,结果连下了两天雨,解除了旱情。
D.张养浩勤于政务,鞠躬尽瘁。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他日日住在官府,白天赈济灾民,夜间为民祈祷,后来因忧心百姓,一病不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