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于君。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二贼险延命负:仗恃
B.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总己:各管自己的职事
C.越险深入,无独之功克:取胜
D.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顾:考虑
小题2:华歆认为应该“以征伐为后事”,其理由是:(   )
①兵乱以来,过逾二纪
②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
③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
④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
⑤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⑥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华歆在明帝即位后,称病乞退,是因为他效法周公、伊尹,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B.华歆认为,应该把治国放在首位,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国人欢迎,东吴、西蜀的民众也会拖儿带女地前来投奔。
C.华歆认为,三国鼎立局面业已形成,“二贼”有险要的地势可以依托,贸然进攻必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所以不能再用兵。
D.魏明帝并没有接受华歆的进谏,表示要效法“二祖”,尽快完成统一大业。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5分)
                                                                                      
(2)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5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高唐县旧齐国的著名都市,官吏们都喜欢游走于大街抛头露脸。(2)贼依凭秦岭长江(分裂国家),祖父、父亲两人生前(一直为消灭他们)而不辞劳苦,也没有平定。朕岂敢以为自己比祖辈能行,吹嘘必然能踏平他们!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顾”在文中表转折,是 “只是”的意思。
点评:本题将实词和虚词放在了同一道题中进行考查。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方法是一样的。本题一般用代入法是最快捷的方法,代入后可以从语法角度、语意角度考虑正确与否。
小题2:
试题分析:①言兵祸连绵;⑥言自己年老体衰
点评: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小题3:
试题分析:A.周公、伊尹并没有“乞退”,华歆也并非仿效二人; C.文中是“以征伐为后事”,并不是“不能再用兵”。D.“朕敬不忘所戒”表示接受了建议。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本题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是错误的。
小题4:
试题分析:(1) “为”判断动词,是;“衣冠”官吏;“游行”游走。每个得分点各1分,大意对2分。
(2)“凭恃”依凭; “克平”平定;“自多”认为自己比祖辈都行。每个得分点各1分,大意对2分。
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华歆传》参考译文:
华歆字子鱼,是平原郡高唐县人。高唐县是旧齐国的著名都市,官吏们都喜欢游走于大街抛头露脸。华歆当时在县衙为做吏(也是有头脸的人),他每天都是洗完脸出门,公事一毕就回家,并紧闭大门。
曹操证讨孙权时,奏清皇帝任命华歆为军师。魏国(曹操受九锡封为魏王)建立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任魏王时,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曹丕代汉称帝后,改任相国为司徒。
黄初年间,曹丕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魏明帝即位,封华歆为博平候,后改任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在设筵大会朝臣时,派散骑常侍缪袭持诏书宣喻华歆:“朕新接手这些烦杂事务,一日万机,怕的是难分辨是非并做出错误的决断。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们在朕左右,而您却屡屡以病推辞。量主择君,不肯做官,抛弃荣禄,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确曾有过,但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自好为国家死节的事,是其他人应该做的,但我不敢让您也那样。您应该克服病痛的困扰参加朝会,施惠泽于朕。(朕)将让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令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来等待您的到来,(只有那时)朕才能落座。”又特别叮咛缪袭:“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华歆不得已,只好赴会。
太和年间,派遣曹真从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也亲临许昌(阅兵以壮行色)。华歆上书说:“自兵乱以来,已经二十多年了,我魏国承奉上天之命,陛下以至高之德,正逢成王、康王的处境,应该成就一代盛世,步尧、舜、禹三王的足迹。虽然今天有二贼(东吴西蜀)凭险割据,如果我们坚持民本思想,使与民休养生息的仁政发扬光大,那么,敌方民众也会被感动,势必抱着小孩,背着行李前来投奔。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持时机成熟,我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国之道,把讨伐作为后事。况且若出兵讨伐,需千里运粮,这在军事上则处被动;而越过天险深入敌后,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就说今年征兵征差这件事情,已经对农业蚕桑业造成重大损失。治理国家者,是以民众为基础;民众把穿衣吃饭看成天大的事情。能使中国无缺衣乏食、饥寒交迫的祸患,百姓没有离乡背景、四处逃难的冤苦,那是举国的大幸大福。至于二贼的祸乱,可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等待时机。我忝居宰相之位,年老与疾病日甚一日,像犬马那样奔波的生命也即将结束,恐怕不再能侍奉和问候陛下,生命将尽,不敢不竭尽属下的忠诚,希望陛下仔细思考,做出决断。”魏明帝(看过《止战疏》后)派人告诉华歆说:“对您能深思熟虑国家的大政方针,朕非常佩服,贼依凭秦岭长江分裂国家,祖父、父亲两人生前一直为消灭他们而不辞劳苦,也没有平定。朕岂敢以为自己比祖辈能行,吹嘘必然能踏平他们!军事将领们认为,不把二贼一一消灭,是无端地自取凋敝,所以朕才检阅军队窥察时机准备出兵。(但是)如果时机不到,周武王曾休兵罢战的先例,就是借鉴,朕以非常谨恭的心情,决不会忘记您的劝戒。”适在此时,秋雨连锦,魏明帝下诏令曹真退军。太和五年华歆亡故,皇帝追赠为敬侯,儿子华表袭其爵位。
举一反三
马伶传
侯方域
马伶,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己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师也!”
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选自叶圣陶、夏丏尊《国语百八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静女:娴静的女子
B.兴化部是日遂出华林部远甚凌:超过
C.其夜,华林部马伶曰过:拜访
D.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也。俦:部属,手下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马伶,金陵梨园部也。而其最著
B.金陵为明留都其士女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
C.耻技之不若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D.马伶复严嵩相国以出此吾之所师也!
小题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表现李伶的演技高于马伶的一组是(   )(3分)
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②坐客乃西顾而叹 
③首不复东  
④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⑤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⑥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
A.①⑤⑥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伶和李伶都是当时著名的戏剧演员,他们分属华林部和兴化部。在扮演严嵩这一角色上,李伶的演技要略胜马伶一筹。
B.记写第二次较量,马伶获胜,作者用了倒叙笔法,这样记叙的好处是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原委,显出故事的戏剧性。
C.将近三年的苦心学艺,马伶的演技突飞猛进,当他再次与华林部同场竞技时,他扮演的严嵩这一角色惟妙惟肖,让对手输得心悦诚服。
D.马伶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潜心观察,用心揣摩,才能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小题5:给文末划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5分)
侯 方 域 曰 异 哉 马 伶 之 自 得 师也 夫 其 以 李 伶 为 绝 技 无 所 干 求 乃 走 事 昆 山 见 昆 山 犹 之 见 分 宜 也 以 分 宜 教 分 宜 安 得 不 工 哉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
(2)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子①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 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③耨:nòu,锄草。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悌:孝敬父母。
C.天下方于合从连衡务:努力从事。
D.退而与万章之徒《诗》、《书》序:依次序整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亦将有以利吾国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B.①夫谁王敌
②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C.①南辱
②得复见将军
D.①而孟轲述唐、虞、三代之德
②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     )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②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③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④故曰:“仁者无敌。”
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⑥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和这些统治阶级是合不来的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坐                危:端正
B.沧海之一粟            渺:渺茫
C .火尚足以也            明:照明 
D.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小题2: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江陵                   ⑥不知之将至          ⑦兴夜寐
A.①⑤/②④/③⑥B.①/②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⑥/④⑦D.①⑤/②④⑥/③⑦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D.偭规矩而改错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何可胜道也哉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小题6:翻译(8分,每题4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②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③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①啬夫:务农之人。②匈:同“胸”。③周稷:古代传承下来的农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存:抚恤
B.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延:招纳
C.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直:正直
D.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穰:丰年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朱邑廉平不苛的一组是(3分) (  )
① 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
②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③ 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
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
⑤ 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⑥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邑年轻时是舒城桐乡的农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
B.张敞写信给朱邑劝他举荐贤才,朱邑很感激他的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同时自己也得到很多人的帮助。
C.朱邑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升任为北海太守,因考核他的政绩和德行第一而成为大司农。
D.朱邑去世,皇帝非常爱惜同情他,下诏书称赞他廉洁有节义,并赐给他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其父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5分)
译文:                                                        
(2)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廉夫人吴芝瑛传(有删节)
严复
廉夫人氏吴,名芝瑛,以慈善爱国称中外女子间。父宝三,官山东州县数十年,有循绩。独生夫人,钟爱之。年十九,适江苏举人度支部郎中廉泉,称佳偶。郎中夙敦风义,有干略。光绪甲辰,主事王某,以党案牵连入刑部狱,郎中独力百方营救,卒令得脱,海内义之。仕不称意,一旦携妻子家海上,然伉俪交勉,为义益力。于国群公益,朋友患难,赴之若不及者。
光绪三十二年,夫人以庚子赔款为国大累,宜通国之民共起分任,则咄咄可释巨负。乃倡女子国民捐,一时景从,召集甚巨。夙擅书法,为时所珍,则自制小万柳堂帖以售,得资悉充捐款。其忠于国家,自奋其力如此。
夫人以为国弱种困,坐失教无学,且立学固先人意也,则于其乡创办小学堂,名以父字,曰鞠隐。
杭州有女子赵麟者,父死,长庐墓旁不嫁。夫人与邂逅,乃大感动,为出资葺其先墓,手草募启,为孝女募金买田资衣食,得二千金焉。其至性过人,锡类无穷如此。
光绪三十三年六月,皖有妄男子徐锡麟,怀火器,乘间窃发击***巡抚恩中丞徐素主革命邪说而浙人也由是浙中官吏大恐上下求索得山阴女子秋瑾。用绅士言,谓其力足为乱,展转周内***之。既***,其家族惧连坐,弃柩中野,莫敢营葬。夫人素识秋瑾,伤其暴露。三十三年十二月,乃与石门徐女士寄尘,购隙地西冷桥畔葬焉。其隐刑愍辜,不欺其意又如此。
严先生曰:吾国禁女子干外事者,四千余年。干外事者,微论恶也,即善有不可。世变大异,至今思想议论,乃略殊前。顾女子行事,稍稍露锋颖,循常之徒,辄相视大诧,甚者以为宜诛。嗟夫!使吾国礼俗长此终古,则亦已耳。必以进步为期,凡此皆所必至应有者也,又何讶乎?廉夫人者,吾先友挚甫先生犹子,平生多闻长者精至独往之言,故能不循常自树立如此。呜呼!男子可以兴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苏举人度支部郎中廉泉适:出嫁B.则咄咄可巨负释:消除
C.论恶也微:稍稍D.得资充捐款悉:全都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至今思想议论,略殊前B.廉夫人,吾先友挚甫先生犹子
度我至军中,公入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C.夙擅书法,时所珍D.党案牵连入刑部狱
秦人积威之所劫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夫人之夫廉泉因营救入刑部狱的王某而得罪于人,仕途不称意,因此携家眷离开官场。
B.廉夫人雅擅书法,为时所重,她便自制帖子出售,将售资皆充入捐款。
C.廉夫人邂逅杭州孝女赵麟,为她的孝道所感,出资为她的先人修缮墓地,并为她募得二千金。类似这样的事情,廉夫人还做了很多。
D.严复认为中国禁止女子干预外事已四千年,女子行事稍露锋芒,便被寻常人认为是出格之举,这种想法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乘间窃发击***巡抚恩中丞徐素主革命邪说而浙人也由是浙中官吏大恐上下求索得山阴女子秋瑾。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乃倡女子国民捐,一时景从,召集甚巨。(3分)
(2)夫人以为国弱种困,坐失教无学,且立学固先人意也,则于其乡创办小学堂,名以父字,曰鞠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