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园。至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园。至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众数百人。莽败,天下乱。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极,后复客授江淮间。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①,往,女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闳、弘为议郎。
车驾幸大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宫。
荣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赐以珍羞、帷、帐、奴婢。谓曰:“如有不讳,无忧家室也。”后病愈,复入侍讲。
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佚为太子太傅②,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三十年,拜为太常。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
(节选自《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
注①俞:叹词,表示允许。②太傅:与下文的“少傅”都是教授太子的官员。
小题1: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祖从容问汤师为谁 本:原来的
B.每以礼让相 厌:满足
C.今博士不正朕 难:困难
D.今日所蒙: 得到的,受到的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桓荣“为推崇古事而坚持讲诵或勉励后生”的一组是()
①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
②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间。
③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④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
⑤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缓,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⑥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
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④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令桓荣讲解《尚书》,觉得他讲得好就授予他议郎一职,赏赐十万钱,并让他教授太子,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适逢欧阳博士一职空缺,世宗想要任用桓荣,可是桓荣却谦虚地推荐了他的两位同门。
B.世宗到太学视察,看到桓荣与各位博士辩论时温文恭让,以理服人,就特别地加以赏赐。有一次,在朝中宴会时,诏赐群臣奇果,大家都接受并揣到怀里,只有桓荣依古礼举双手行叩拜礼后才接受。
C.博士张佚不妄揣圣意坚持为天下选材,得到世宗称赞,被封为太傅。桓荣也被封少傅,并被赐予车马。桓荣广聚门生,陈列车马、印绶来鼓励他们学习古学。
D.早年时,桓荣虽然家境困厄可依然坚持讲诵学习古学。他的族人荣元卿嘲笑他生逢乱世学无所用,后来桓荣以学致官,他的族人桓元卿揶揄道:我是农家孩子,靠双手劳动,不像你,靠读书取利。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荣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赐以珍羞、帷、帐、奴婢。(5分)
(2)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桓荣曾经卧病在床,太子每天早晚派中傅询问病情,还拿美味、帷、帐、奴婢来赏赐他。
(2)假如是为了阴氏,那么阴识可以作太子师;假如为天下,那么本来就应该任用天下贤才。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难:以……为难事,上文皇帝称赞张佚敢说,所以说博士都不以纠正我皇帝为难事,何况太子。“难”还有其他的用法:患难,如难兄难弟 ;反驳,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 责备,如齐人难之。
点评:文言实词题的解答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注意是否活用、一词多义现象,直接按照现代汉语翻译的往往是陷阱,是错误的。
小题2:试题分析:①说虽贫困但学习刻苦 ③说荣谦虚不做官 ④说注重礼节,可用排除法来解决。
点评:做好此题首先要读懂题***意思,然后逐个翻译,看看是否符合题***意思,最好用排除法。
小题3:试题分析:D “桓元卿揶揄”不对,是感叹读书原来也是很有好处的。
点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应在翻译正确的基础上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尤其是注意年号、在什么官职上干了什么事等。
小题4:试题分析:(1)注意“寝病(卧病在床)”“朝夕(每天早晚)”句式“赐以……(介宾后置)”等的翻译。(2)注意句式“即…则…(如果……就)” “固宜(本来应该)”等句子的翻译。切记语句要通顺。
点评:文言句式的翻译综合考查文言现象的一种题型,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都是考查的知识点,考生要对这些文言现象有准确的掌握,还要注意句式要通顺,讲究“信达雅”的原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
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
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
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
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
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
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①,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之子奇谋,以马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注】  ①警跸:警戒清道,断绝行人,是帝王出入时的规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赵王敖弗敢宫内:通“纳”
B.厉王母亦系:囚禁
C.厉王失母,常附吕后蚤:通“早”
D.厉王有材力,力能鼎扛:把东西放在肩膀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为筑外宫舍之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
B.厉王母家在焉令从者魏敬刭
C.立子长淮南王臣谨天下诛贼臣辟阳侯
D.上亲故,常宽赦之厉王此归国益骄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高祖经过东垣时,赵王进献美人(即后来的厉王之母)给他,后来赵王又专门在宫外造房子给她住。
B.贯高谋反之事,牵连到了赵王,赵王被囚禁,厉王之母也一起被抓起来了,她虽然有孕在身也没有得到高祖的赦免。
C.厉王在其母死后依附吕后,因而免于祸患,但他内心却始终怨恨辟阳侯,怪他当初没有尽全力救自己的母亲。
D.孝文帝和厉王关系很好,常常称他为“大兄”,厉王到辟阳侯府上把辟阳侯***了,而孝文帝也没有怪罪他。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去则县之县:通“悬”,悬挂
B.坐左转修武令坐:因犯……罪
C.事亡如存事:侍奉
D.蕃常疾之疾:嫉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谏争不合作《师说》以贻之
B.唯蕃能致焉或师焉,或不焉
C.蕃因与窦武谋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D.若陈蕃之徒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璆下陈蕃之榻,使者造假遭遇毒打,这两件事体现了陈蕃鲜明的个性特点。
B.陈蕃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
C.陈蕃和窦武密谋消灭宦官的事情泄露,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害。
D.陈蕃宦海几起几落,这与他刚直不阿、爱民忠君的高尚节操分不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5分)
译文:                                                               
(2)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处断句。(3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选自《白居易·草堂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小题1:以上选文同时体现了孔子思想中怎样的重要原则?用四字概括。(1分)
答:
 
 
 
 
小题2:孔子教导子贡的交友之道,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对朋友不负责任,但更有人认为并非不负责任,而是体现了以自主、独立、平等的个体关系为基础的交往准则,对后一种说法,你认同吗?请阐释理由。(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7分)
叔文①,越州人,以棋入东宫。颇自言读书知理道,乘间常言人间疾苦。上将大论宫市事,叔文说中上意,遂有宠。因为上言:“某可为将,某可为相,幸异日用之。”密结韦执谊,并有当时名、欲侥幸而速进者陆质、吕温、李景俭、陈谏、刘禹锡、柳宗元等十数人,定为死交;而凌准、程异等又因其党而进,交游踪迹诡秘,莫有知其端者。贞元十九年,补阙张正买疏谏他事,得召见。正买与王仲舒、常仲孺相善,数游止。正买得召见,诸往来者皆往贺之。有与之不善者,告叔文、执谊,云:“正买疏似论君朋党事,宜少诫!”执谊、叔文信之。执谊尝为翰林学士,父死罢官,此时虽为散郎,以恩时时召入问外事。执谊因言成季等朋宴聚游无度,皆谴斥之,人莫知其由。叔文既得志,与王伾、李忠言等专断外事,遂首用韦执谊为相,其常所交结,相次拔擢,至一日除数人,日夜群聚。叔文颇任事自许,微知文义,好言事,上以故稍敬之。上疾久不瘳,内外皆欲上早定太子位,叔文默不发议。已立太子,天下喜,而叔文独有忧色。常吟杜甫《题诸葛亮庙》诗末句,因歔欷流涕,闻者咸窃笑之。虽判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谋夺宦者兵,以制四海之命。既令范希朝、韩泰总统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中人②尚未悟。会边上诸将各以状辞中尉,且言“方属希朝”,中人始悟兵柄为叔文所夺,乃大怒曰:“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密令其使归告诸将曰:“无以兵属人。”希朝至奉天,诸将无至者。韩泰白叔文,计无所出,唯曰:“奈何,奈何!”无几而母死,执谊益不用其语。叔文怒,与其党日夜谋起复,起复必先斩执谊,而尽诛不附己者,闻者皆凶惧。皇太子既监国,遂逐之,明年乃***之。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第五卷)
【注】①叔文:姓王,唐朝著名政治改革家。他所领导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②中人:宦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疾久不瘳:痊愈
B.程异等又因其党而进:做官,被任用
C.叔文颇任事自许:期许
D.无以兵人属:隶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因为上言:“某可为将,某可为相,幸异日用之。”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已立太子,天下喜,叔文独有忧色
余亦悔其随之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C.遂逐之,明年***之今其智反不能及
D.上故稍敬之不物喜,不以已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叔文与韦执谊、李景俭、刘禹锡、柳宗元等结交,相互间交往甚密。他掌握大权之后,大量提拔自己的同党。
B.韦执谊曾担任翰林学士,做散郎时受到皇帝宠幸。后来在王叔文的支持下做了宰相,对王叔文言听计从。
C.王叔文没有多少文化,关心百姓疾苦,受到宠幸后常常向皇帝进言,推荐那些他认为优秀的人。
D.王叔文反对皇帝立太子,也许因此遭到了太子的忌恨,太子听政后,就把王叔文逐出京城,第二年就***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常所交结,相次拔擢,至一日除数人,日夜群聚。(4分)
译文:                                                                                    
                                                                                          
(2)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谋夺宦者兵,以制四海之命。(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