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蒯恩,字道恩,兰陵承人也。高祖征孙恩,县差为征民,充乙士,使伐马刍。恩常负大束,兼倍余人,每舍刍于地,叹曰:“大丈夫弯弓三石,奈何充马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蒯恩,字道恩,兰陵承人也。高祖征孙恩,县差为征民,充乙士,使伐马刍。恩常负大束,兼倍余人,每舍刍于地,叹曰:“大丈夫弯弓三石,奈何充马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蒯恩,字道恩,兰陵承人也。高祖征孙恩,县差为征民,充乙士,使伐马刍。恩常负大束,兼倍余人,每舍刍于地,叹曰:“大丈夫弯弓三石,奈何充马士!”高祖闻之,即给器仗,恩大喜。自征妖贼,常为先登,多斩首级。既习战阵,胆力过人,诚心忠谨,未尝有过失,甚见爱信。于娄县战,箭中左目。
从平京城,进定京邑,以宁远将军领幢。随振武将军道规西讨,虏桓仙客,克偃月垒,遂平江陵。义熙二年,贼张坚据应城反,恩击破之,封都乡侯。从伐广固,又有战功。卢循逼京邑,恩战于查浦,贼退走。与王仲德等追破循别将范崇民于南陵。循既走还广州,恩又领千余人随刘籓追徐道覆于始兴,斩之。迁龙骧将军、兰陵太守。
高祖西征刘毅,恩与王镇恶轻军袭江陵,事在《镇恶传》。以本官为太尉长兼行参军,领众二千,随益州刺史朱龄石伐蜀。至彭模,恩所领居前,大战,自朝至日昃,勇气益奋,贼破走。进平成都,擢为行参军,改封北至县五等男。高祖伐司马休之及鲁宗之,恩与建威将军徐逵之前进。逵之败没,恩陈于堤下。宗之子轨乘胜击恩,矢下如雨,呼声震地,恩整厉将士,置阵坚严。轨屡冲之不动,知不可攻,乃退。高祖善其能将军持重。江陵平定,复追鲁轨于石城。轨弃城走,恩追至襄阳,宗之奔羌,恩与诸将追讨至鲁阳关乃还。恩自从征讨,每有危急,辄率先诸将,常陷坚破阵,不避艰险。凡百余战,身被重创。高祖录其前后功劳,封新宁县男,食邑五百户。高祖世子为征虏将军,恩以大府佐领中兵参军,随府转中兵参军。高祖北伐,留恩侍卫世子,命朝士与之交。恩益自谦损,与人语常呼官位,而自称为鄙人。抚待士卒,甚有纪纲,众咸亲附之。迁咨议参军,转辅国将军、淮陵太守。世子开府,又为从事中郎,转司马,将军、太守如故。
入关迎桂阳公义真。义真还至青泥,为佛佛虏所追,恩断后,力战连日。义真前军奔散,恩军人亦尽,为虏所执,死于虏中。子国才嗣。国才卒,子慧度嗣。慧度卒,无子,国除。
(选自《宋书》列传第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刍于地舍:放下
B.自朝至日昃,勇气奋益:增加
C.逵之败没,恩于堤下陈:通“阵”,列阵
D.高祖其能将军持重善:认为……好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蒯恩“不避艰险”的一组是(    )
①恩常负大束,兼倍余人 ②自征妖贼,常为先登,多斩首级  ③虏桓仙客,克偃月垒  ④恩击破之,封都乡侯  ⑤辄率先诸将,常陷坚破阵,不避艰险  ⑥恩断后,力战连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征讨孙恩时,蒯恩被征调充当担任杂役的士兵。蒯恩力气很大,他时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B.蒯恩曾在查浦击败卢循,随后和王仲德等在南陵打败卢循的别将范崇民。其骁勇善战可见一斑。
C.蒯恩任太尉长兼行参军时,曾跟随朱龄石讨伐蜀兵。经过一天一夜奋战击败敌军,平定了成都。
D.高祖北伐,蒯恩奉命侍奉保护世子。其间,蒯恩敬重朝臣,抚慰士卒,谦虚自律,很有亲和力。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既习战阵,胆力过人,诚心忠谨,未尝有过失,甚见爱信。(5分)
(2)宗之子轨乘胜击恩,矢下如雨,呼声震地,恩整厉将士,置阵坚严。(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蒯恩不久就熟习战阵,胆识超过常人,忠诚谨慎,未曾有过失,很受高祖的喜爱和信任。
(2)鲁宗之的儿子鲁轨乘胜攻打蒯恩,箭如雨下,喊声震地,蒯恩整顿、激励将士,所布的兵阵坚固严密。
解析

小题1:益:更加
小题1:①是说蒯恩力气大;③④是说蒯恩的战功
小题1:“经过一天一夜奋战”错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注】①喑噁:满怀怒气。叱咤:呼喊,咆哮。②呕呕:温和的样子。③刓敝:在手里玩弄,磨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因问王曰谢:谦让B.信再拜曰贺:赞同
C.此匹夫之勇耳特:只不过D.今大王能反其道诚:诚恳
小题2:下列与“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的“臣”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大王来何操D.项伯杀人,臣活之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是一个十分谦虚的人,在与汉王的谈话过程中,不仅谦让,而且还行叩拜之礼。
B.汉王认为与韩信相见恨晚,听了韩信的一番话语后,汉王非常高兴,并采取了他的谋划。
C.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项王是一个性情不定的人,高兴时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发怒时震怒咆哮,令人惊惧。
D.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汉王与韩信两个人的对话,直接地写出了韩信是一个有谋略的人。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5分)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贾 谊 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舜尧,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州,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③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衡。②昼:地名。③趯然:跳跃的样子。趯,同“跃”。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贤人,皆负可之才致:建功立业
B.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也勤:尽心尽力
C.夫子何为不豫:欢喜快乐
D.彼其匹夫有天下之半略:大体约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将荆州,先之以冉有/是何楚人多也
B.所就者大,必有隐忍/吾欲护汝,不快吾意
C.王庶几召我/摇本以观其疏密
D.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之谋/嬴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B.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C.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D.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3分)
②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4分)
③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奏之,事皆合旨 令:命令B.授监察御史,除中书舍人 累:多次
C.令门下省 直:同“置”,安置D.此非臣所发 意:意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甚获当时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臣家客马周也
C.太宗怪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言位尊无功
小题3:对于马周所任官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马周最初任的官是监察御史。B.马周曾由中书令舍人被提拔为中书令。
C.马周曾兼任中书令和太子左庶子之职。D.辞去中书令后,马周担任吏部上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宗求贤若渴,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赖。
B.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物又能秉公直言,因此而官至吏部上书。
C.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对,都能让太宗满意。
D.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4分)
(2)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3分)
(3)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木华黎,札剌儿氏,世居阿难水东。父孔温窟洼。有五子,木华黎其第三子也。生时有白气出帐中,神巫异之,曰:“此非常儿也。”及长,沈毅多智略,猿臂善射,力挽二石强。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侍太祖,俱以忠勇称,号掇里班曲律,犹华言四杰也。
太祖尝失利,会大雪,失牙帐所在,夜卧草泽中。木华黎与博尔术张裘毡,立雪中,障蔽太祖,达旦竟不移足。一日,太祖从十余骑行溪谷间,顾谓曰:“此中或遇寇,当奈何?”对曰:“请以身当之。”既而,寇果自林间突出,矢下如雨。木华黎引弓射之,三发中三人。其酋呼曰:“尔为谁?”曰:“木华黎也。”徐解马鞍持之,捍卫太祖以出。寇遂引去。
辛未,从伐金,薄宣德,遂克德兴。壬申,攻云中、九原诸郡,拔之,进围抚州。金兵号四十万,阵野狐岭北,木华黎曰:“彼众我寡,弗致死力战,未易破也。”率敢死士,策马横戈,大呼陷阵。帝麾诸军并进,大败金兵。追至浍河,又败之,僵尸百里。
甲戌,从围燕,金主请和,北还。命统诸军征辽东,次高州,卢琮、金朴以城降。乙亥,裨将萧也先以计平定东京。进攻北京,金守将银青率众二十万拒花道逆战,败之,斩首八万余级。城中食尽,契丹军斩关来降,进军逼之。其下杀银青,推寅达虎为帅,遂举城降。木华黎怒其降缓欲坑之,萧也先曰:“北京为辽西重镇,既降而坑之,后岂有降者乎?”从之。
庚辰,复由燕徇赵,至满城。武仙以真定降,承制以仙权知河北西路兵马事。史天倪进言曰:“今中原粗定,而所过扰纵兵抄掠,非王者吊民之意也。”木华黎曰:“善。”下令禁别掠,所获老稚,悉遣还田里。军中肃然,吏民大悦。
癸未春,复攻下河西堡寨十余。三月,渡河还闻喜县,疾笃,召其弟带孙曰:“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垂四十年.东征西讨,无复遗恨,第恨汁京未下耳!汝其勉之。”薨,年五十四。(选自《元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诸军并进麾:旗子
B.高州次:驻扎
C.渡河还闻喜县,疾笃:(病)重
D.擐甲执锐四十年垂: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失牙帐在若属皆且为
B.裨将萧也先计平定东京余与四人拥火
C.木华黎怒其降缓欲坑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汝勉之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华黎是元太祖的重臣猛将,他出生时有令人不解的怪异现象,长大后臂长力大。
B.木华黎忠诚勇敢,从善如流,他听从劝谏,禁止剽掠,放还被俘老少,深得人心。
C.木华黎沉毅多智,知人善任,萧也先、寅达虎等人都是他统一中原时的手下大将。
D.木华黎戎马一生,纵横驰骋,东征西讨,骁勇善战,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题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一日,太祖从十余骑行溪谷间,顾谓曰:“此中或遇寇,当奈何?”(5分)
(2)今中原粗定,而所过犹纵兵抄掠,非王者吊民之意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日:“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孟子对齐宣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选自《孟子》)
注: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栾:漏流。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小题1: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
A 请期更日            驰: 延期  
B.民必甚之            病:生病
C.意者羞文王乎        法:取法
D.栾水其墓            啮:浸蚀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为栈道而葬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是唯惠公乎皆出于此乎
C.而又说文王之义我欲之梦吴越
D.惠子非行其说也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
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12分)
①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
②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小题5: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