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玄奘法师西行至高昌国。)时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还,适逢法师,归告其王。王闻,即日发使,敕伊吾王遣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玄奘法师西行至高昌国。)时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还,适逢法师,归告其王。王闻,即日发使,敕伊吾王遣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
(玄奘法师西行至高昌国。)
时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还,适逢法师,归告其王。王闻,即日发使,敕伊吾王遣法师来,仍简上马数十匹,遣贵臣驰驱,设顿迎候。
法师入城,王与侍人前后列烛,自出宫迎法师入后院,坐一重阁宝帐中,拜问甚厚,云:“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突路,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未眠,读经敬待。”须臾,王妃共数十侍又来礼拜。是时渐欲将晓,言久疲惫欲眠,王始还宫。方旦,法师未起,王已至门,率妃已下俱来问礼。王云:“弟子思量碛路艰阻,师能独来,甚为奇也。”流泪称叹不能已。命国统王法师,年逾八十,共法师同处,仍遣劝住,勿往西方,法师不许。
停十余日,欲辞行,王曰:“已令统师咨请,师意何如?”师报曰:“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王曰:“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法师报曰:“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又大王曩修胜福,位为人主,非唯苍生恃,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王曰:“弟子亦不敢障碍,直以国无导师,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法师皆辞不许。王乃动色,攘袂大言曰:“弟子有异途处师,师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请自思之,相顺犹胜。”法师曰:“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因呜咽不能复言。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每日进食,王躬捧盘。
法师既被停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辍,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云:“任法师西行,乞垂早食。”法师恐其不实,要王指日为言。王曰:“若须尔者,请共对佛更结因缘。”遂共入道场礼佛,对母妃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求法,还日请住此国三年,受弟子供养;仍屈停一月讲《仁王般若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法师皆许,太妃甚欢,愿与师长为眷属,代代相度。于是方食,其节坚贞如此。
(选自《三藏法师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吾王遣法师来:告诫B.仍上马数十匹:挑选
C.又大王修胜福:从前D.弟子亦不敢障碍:阻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屈留法师引迷愚耳久之,能足音辨人
B.请自思,相顺犹胜夫晋,何罪
C.节志坚贞如此工欲善
D.稽首礼谢云一气之余烈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到高昌时,受到高昌国王麴文泰的热情迎接,不仅派使者远道接引,而且与王妃等连夜在宫中读经等候。
B.麴文泰诚心向佛,敬慕玄奘,想要留玄奘在高昌国中供养,软硬兼施,但玄奘求法心意坚定,不为所动。
C.玄奘无法说服麴文泰放他西行,于是绝食以明其志,想要感动麴文泰,麴文泰终于同意放他走。
D.玄奘与麴文泰在高昌太妃面前结拜为兄弟,同意留在高昌讲经三年,待高昌为他准备好行装后,再度西行取经。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3分)
(2)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4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王之深心 / 岂待屡言然后知也 / 但玄奘西来为法 / 法既未得 / 不可中停 / 以是敬辞/愿王相体
小题1:(1)弟子仰慕敬爱法师,定要留下法师供养,即使葱山能够转移,弟子这片心意绝不能改变。
(2)玄奘前来是为了求得大法,如今遇到阻碍,大王最多只能留下我的骸骨,却留不住我的神识(心)啊!
解析

小题1:敕:命令
小题1:第三人称代词。A来-凭借;B代这件事-宾语前置标志;C.代词,他的;D于是-表判断
小题1:同意取经回来后到高昌讲经三年
小题1:略
小题1:参考译文:
当时高昌王麴文泰的使者已先来伊吾,这天准备回国,正好遇上法师,回国后就报告给国王。国王得知后当天就派出使者,命令伊吾国王送法师前来,并挑选好吗几十匹,派贵臣赶到路上,设站迎候。
法师入城,王与侍从们先后举烛,亲自出宫把法师迎入后院,坐进一座重阁宝帐里,殷勤问候,说道:“弟子自从听到法师大名,高兴得废寝忘食,计算路程,知道法师今夜必到,和妻子都没有睡觉,诵经敬待。”片刻间,王妃和几十名侍女又前来礼拜。这时天将拂晓,谈久了疲惫欲眠,王才回宫。(第二天)天刚亮,法师尚未起身,王已来到门外,率领王妃以下都来礼拜问安。王说:“弟子寻思碛路艰险,法师能独自前来,实在令人惊异。”流着泪赞叹不已。叫年过八十的国统王法师,与法师共处,还让他劝说法师留在这里,不要去西方,法师没有允许。
住了十多天,法师要向王辞行,王说:“已令国统王法师请法师留下,不知法师尊意如何?”法师回答道:“留住实在是王的恩德,但自问西来的心愿,不能遵从。”王说:“弟子仰慕敬爱法师,定要留下法师供养,即使葱山可转,弟子这片心意绝不能改变,乞求法师鉴察我的诚意,不要有什么怀疑。”法师回答道:“王的诚意,难到还需要一再申说我才明白吗?只是玄奘西来是为求法,法尚未得,不可中止,因此我敬辞,愿王体察。再说王过去广修福业,得以位至人君,不仅为百姓所仰慕,也是佛门的依靠,理应宣扬佛法,怎么能横加阻碍?”王说:“弟子也不敢阻碍,只是因为国中没有导师,所以委屈法师留下引导愚迷啊!”法师都推辞不允。王勃然变色,挽起袖子大声说道:“弟子有别的方式来处置法师,法师怎能前去,或者强行留下,或者送回大唐,请认真考虑,怕还是顺从为好。”法师回答道:“玄奘前来是为了求得大法,如今遇到阻碍,大王最多只能留下我的骸骨,却留不住我的神识啊!”于是呜咽得话都讲不出来。王仍不听,只是增加供养,每天送饭时,王都亲自捧食盘呈进。
法师既被阻留,有违初衷,就立誓以不食来感化王心,正襟危坐,三天不进水浆。到第四天,王发觉法师气息将绝,深感惭愧恐惧,就向法师稽首致歉说:“听任法师西行,请法师早进斋食。”法师惟恐不是出于真心,要王指日为誓,王说:“如果必须如此,请到佛前缔结因缘。”于是同进道场礼佛,对着王母张太妃和法师结为兄弟,听任法师前去求法,回国时到高昌留住三年,受弟子供养;请法师目前再屈尊停留一个月讲授《仁王般若经》,在这期间为法师制作远行所需衣物。”法师一一应允。张太妃也十分欣喜,愿与法师结为亲戚,请法师对麴家代代引度,这样法师才进食,法师的意志就是如此坚定。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召而之数:责备B.而君反以臣罪:以……为罪
C.仓库少内:通“纳”,交纳D.景公乃下席而之 谢:感谢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作法有关的一组是(   )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③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③⑥B.②⑤C.①④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得好好的,但却遭受到景公的责怪,而且还要加大处罚诛***他。
B.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策略,结果尽管没治理好东阿,百姓饥饿难挨,但景公却迎接祝贺,并且赞扬他有成绩。
C.晏子治理好东阿时遭责罚,治理不好时却反而受到赞赏。究其深层原因,不难推断出是景公偏听偏信、不做实际凋查研究所致。
D.面对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从而赏罚不明的景公,晏子不愿再为他做事,当即向景公“乞骸骨”,提出“避贤者之路”。
小题4: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1)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2)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翻译课文句子
小题1: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指南录后序》)
小题2: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小题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1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词。(4分)
(1)锱铢           (2)呕哑             (3)族          (4)鉴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秦以攻取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①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②吾尝终日思矣。
C.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②师道之不传久矣。
D.①架梁之椽,多机上之工女。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小题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小题4:翻译: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张范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日:“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日:“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日:“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解印绶行归家间:(得)机会
B.欲徼福齐桓,迹高祖拟:比 、比拟
C.若苟僭拟,时而动干:冒犯、冲犯此可译为“背离”
D.赠遗无所,亦终不用逆:迎、迎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方正征,拜议郎申之孝悌之义
B.昔周室陵迟,有桓、文之霸于其身也,耻师焉
C.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众可也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然也
D.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陈 赵氏求救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范“忽于荣利”的一组是(    )
③ 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②征命无所就
③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④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
⑤范以疾留彭城 ⑥救恤穷乏,家无所余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4分)
(2)贼义其言,悉以还范 。(4分)
(3)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近世民耳目涂:闭塞;堵塞
B.故农而食之待:等待
C.各其业,乐其事劝:勉励
D.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道:通“导”,引导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农不出则乏食非吾所谓传道解其惑者也
B.莫夺予胡为乎遑遑欲何
C.则桓公霸谨拜表
D.海岱之间敛袂往朝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
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
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
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