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  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课外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  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课外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②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桴:鼓槌。 ③栖鹘:宿巢的老鹰。
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 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⑥窾坎镗鞳:击物声和钟鼓声。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
B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 ②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 
C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险。
D ①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傍晚。       ②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各不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 
A.今以钟磬置水中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得双石于潭上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
B.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小题5: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6分)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分)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
答案

小题1: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1)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1分,代词“是” 1分,“而”表转折1分,“名”活用1分)
(2)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目见耳闻”活用1分,“臆断”1分)
解析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僧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一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维岳故贳之贳:赦免B.累昼夜不能寝食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溃:被攻破D.慎毋以示世也慎:小心
小题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3分)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译: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
译:                                                                            
(3)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22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比去比:等到
B.大类女郎也类:像
C.大母过余曰大母:祖母
D.往往而是往往:时常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3分)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余稍微修葺,使不上漏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小题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段文字写了诸父分炊前后的庭院,分炊后庭院变化了两次,家境日趋衰落。既表现了作者的喜,又表现了作者的悲。
B.这段文字通过老妪的话叙述了母亲的事。
C.这段文字通过自己的回忆叙述了祖母的事。
D.作者既能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情融为一体,又能在叙事后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分)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3分)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2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小题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躬自抚养躬自:亲自 B.慈父见背见背:长辈去世
C.门衰祚薄祚薄:福分浅薄D.矜悯愚诚矜悯:夸耀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密奉事以孝谨闻密以祖母年高
B.有暇则讲学忘疲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D.齐桓得管仲而霸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小题3:下面文句全都体现“悲恻动人”的一项是  (    )(3分)
①密奉事以孝谨闻               ②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④门衰祚薄
⑤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⑥后刘终,服阕
A.①②④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以发对祖母的孝情。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人也。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①,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柳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食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鞅掌:事务繁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身笃学,自汝得之     笃:重视,专心
B.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耽玩:潜心玩味
D.自表求帝借书         表:表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何尔鲁钝之甚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C.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 今行而无信
D.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皇甫谧原来不好学,游荡无节制,经过叔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诲,终于受到感激,从此勤学不辍。
B.有人规劝皇甫谧追求美名,到官府广交朋友,皇甫谧则认为身处田园也可享受尧舜的思想,不必因看重名利而走向仕途。
C.皇甫谧与梁柳有亲戚关系,当梁柳要去就任城阳太守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而皇甫谧仍然遵守古人的做人之道:贫者不把酒肉作为礼节。
D.官府、相国和皇上都多次征召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都没有应召。在皇上下诏敦促催逼不止的情况下,皇甫谧上奏不做官,结果不但被允许,还赐给一车书。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初为猎郎,门下奏事,以敏正著称。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
  世祖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  上谷民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乞减太半,以赐贫人。弼览见之,入欲陈奏,遇世祖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世祖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世祖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实在朕躬,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而逞其志 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跣,自劾请罪。世祖遣使者召之。及至,世祖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民者,虽复颠沛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世祖大阅,将校猎于河西。弼留守,诏以肥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弼属官惶怖惧诛。弼告之曰:"吾以为事君使畋猎不适盘游,其罪小也。不备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今北狄孔,南虏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故选肥马备军实,为不虞之远虑。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明主可以理干,此自吾罪,非卿等之咎。"世祖闻而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赐衣一袭、马二匹、鹿十头。后车驾畋于山北,大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牛五百乘以运之。世祖寻谓从者曰:"笔公必不与我,汝辈不如马运之速。"遂还。行百余里而弼表至,曰:"今秋谷悬黄,麻菽布野,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波所耗,朝夕参倍。乞赐缓,使得收载。"世祖谓左右曰:"笔公果如朕所卜,可谓社稷之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诣公车,免冠跣徒:白白地
B.尖头奴,敢量眹也!裁:节制,抑制
C.今北狄孔,炽:盛
D.乞赐缓矜:怜悯,怜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古弼“刚正”的一组是(   )(3分)
⑴ 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宜减大半     ⑵ 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
⑶ 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       ⑷ 然则卿有何罪
⑸  明主可以里干,此自吾罪            ⑹ 乞赐矜缓,使得收载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弼的头长的尖尖的,像笔头一样,于是世祖常常喊他“笔头”
B.世祖和给事中刘树在下棋,正在兴头上,看到古弼进来了,就像没有看到他一样不理他。
C.世祖要去河西打猎,让古弼留在京城,并让古弼把肥壮的马送去供打猎用。而古弼因为有属下的大力支持,尽送一些瘦弱的马去河西,连世祖也奈何他不得。
D.世祖给尚书下了一道命令,要他征发牛车五十辆去运麋鹿。送信的人去了不久,世祖就醒悟到了,这次肯定又要在古弼那里碰钉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以与百姓。
                                                                            
(2)吾以为事君使畋猎不适盘游,其罪小也。不备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