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 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 盛的发展过程。 |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 文"均指同一部书。 |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 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 天下所共传"。 |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 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 身"深厚而雄博"。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因乞李氏以归。 (3分)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分)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4分) |
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因乞李氏以归。 (3分)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分)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4分)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
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略 文言文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祟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爱惜。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21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 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 小题5:(1))断句(4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2)翻译: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共22分) (1)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2)光和元年,举郡上计①到京师。是时司徒袁逢受计吏,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②长揖汉王,何遽怪哉?’’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 (3)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久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 (4)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延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返与言谈,至熏夕④,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仰望其风采。 (5)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赵壹列传》) [注]①郡上计:向朝廷报告一郡税收会计的官员,也叫上计吏。 ②郦食其:秦汉之际的策士,后归汉王刘邦。他拜见刘邦,只作揖,不跪拜,刘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请到上座。 ③忽然:指死亡。 ④熏:通“曛”,黄昏。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异:奇怪 | B.坐者皆属观属:通“瞩”,注视 | C.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临:俯视 | D.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明旦:第二天早晨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B.执其手,延置上坐其曲中规,不复挺者 | C.乃今方遇而忽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并不就,终于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小题3:下列各句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一项是( ) ①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 ②壹独长揖而已 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 ④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因举声哭 ⑤壹独柴车草屏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出他的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 B.本文通过对赵壹的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描述,表现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 C.本文通过对赵壹恃才倨傲的描述,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 D.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他故作倨傲,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目的不在于做官。 | 小题5:(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因 举 声 哭 门 下 惊 皆 奔 入 满 侧 陟 知 其 非 常 人 乃 起 延 入 语大 奇 之 谓 曰 子 出 矣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3分) 译文: 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4分)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 ①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世以是高之高:崇敬 | B.御史遂将云去将:带领 | C.以旌直臣旌:表彰 | D.云自是之后不复仕仕:做官 | 小题2:以下四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朱云不惧权势的一组是( )(3分) 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 ③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④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⑤小生乃欲相吏邪 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云少时尚武,后又修文。他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 | B.朱云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他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故儒生很佩服他,朱云也由此升迁。 | C.朱云忠心为国,直言进谏。他因在公卿面前指责张禹为佞臣而触怒汉成帝,成帝要***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陈述理由,皇上的怒气才消,免去了他的死罪。 | D.朱云为官时是正直之臣,不复出仕后一心教授学生。他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但是和丞相薛宣相见时拒绝了薛宣的盛情挽留。 |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5分)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5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亦有不利焉女焉能行之 | B.今之燕必经赵是寡人之过也 | C.吾其还也君其试臣 | D.夜缒而出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封甘罗以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 ①甘罗曰:“臣请行之。” ②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④“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国和秦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肯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 C.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并使赵国攻打燕国,赵国得利,赵国摆脱了秦国进攻的危险,显示了他纵横游说、善于计谋的才干和扶危济困的品质。 | D.甘罗劝说张唐,将历史教训和现实情况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张唐感到害怕,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他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 小题4: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家屏传 张廷玉 王家屏,字忠伯,大同山阴人。隆庆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预修《世宗实录》。高拱兄捷前为操江都御史,以官帑遗赵文华,家屏直书之,时拱方柄国,嘱稍讳,家屏执不可。万历初,进修撰,充日讲官。敷奏剀挚,帝尝敛容受,称为端士。张居正寝疾,词臣率奔走祷祈,独家屏不往。再迁侍讲学士。十二年,擢礼部右侍郎,改吏部。甫逾月,命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去史官二年即辅政,前此未有也。 申时行当国,许国、王锡爵次之,家屏居末。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越二年,遭继母忧。诏赐银币,驰传,行人护行。服甫阕,诏进礼部尚书,遣行人召还。抵京师,三月未得见。家屏以为言,请因圣节御殿受贺,毕发留中章奏,举行册立皇太子礼。不报。复偕同官疏请。帝乃于万寿节强一临御焉。俄遣中官谕家屏,奖以忠爱。家屏疏谢,复请帝勤视朝。居数日,帝为一御门延见,自是益深居不出矣。 评事雒于仁进四箴,帝将重罪之。家屏言:“人主出入起居之节,耳目心志之娱,庶官不及知、不敢谏者,辅弼之臣得先知而预谏之,故能防欲于微渺。今于仁以庶僚上言而臣备位密勿反缄默苟容上亏圣明之誉下陷庶僚蒙不测之威臣罪大矣尚可一日立于圣世哉!”帝不怿,留中,而于仁得善去。 时储位未定,廷臣交章请册立。其年十月,阁臣合疏以去就争。帝不悦,传谕数百言,切责廷臣沽名激扰,指为悖逆。时行等相顾错愕,各具疏再争,杜门乞去。独家屏在阁,复请速决大计。帝乃遣内侍传语,期以明年春夏,廷臣无所奏扰,即于冬间议行,否则待逾十五岁。家屏以口敕难据,欲帝特颁诏谕,立具草进。帝不用,复谕二十年春举行。家屏喜,即宣示外廷,外廷欢然。而帝意实犹豫,闻家屏宣示,弗善也,传谕诘责。时行等合词谢,乃已。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锡爵先以省亲归,家屏遂为首辅。以国谏疏己列名,不当独留,再疏乞罢。不允,乃视事。 (选自《明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敷奏剀挚敷:写作 | B.复偕同官疏请疏:上疏 | C.入预机务预:参与 | D.时行等合词谢谢:辞谢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官帑遗赵文华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人主出入起居之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尚可一日立于圣世哉!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D.不允,乃视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小题3: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时拱方柄国,嘱稍讳,家屏执不可。(4分) 译: (2)以国谏疏己列名,不当独留,再疏乞罢。(4分) 译: (3)而帝意实犹豫,闻家屏宣示,弗善也,传谕诘责。(4分) 译: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