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①,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①,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①,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②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③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④见帝,帝馆甥⑤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⑥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万章》)
①孟献子:鲁国大夫仲孙蔑。②费:春秋时小国,旧地在今山东鱼台西南费亭。③亥唐:晋国人。晋平公时,朝中多贤臣,但亥唐不愿为官,隐居穷巷,平公曾对他“致礼与相见面请事”,非访敬重。)④尚:同“上”。⑤甥:古时称妻子的父亲叫外舅,所以,女婿也称“甥”,舜是尧帝的女婿。⑥用:以
小题1:下面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       然:这样
B.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     事:求我办事
C.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      蔬:通“疏”,粗糙
D.亦飨舜,迭为宾主        飨:给……吃东西
小题2:下面几组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B.则不与之友矣       秦人不睱自哀,而后人哀之
C.虽小国之君亦有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D.吾于子思,则师之矣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小题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孟献子,百乘之家也
B.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
C.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
D.是天子而友匹夫也
小题4: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平公对亥唐以朋友之道对之,亥唐粗茶淡饭招待他,他也一定吃饱。
B.费惠公和子思、颜般、王顺、长息等人的关系不同,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
C.孟献子与乐正裘、牧仲等五人做朋友,就抛弃了自己的家。
D.尧与舜是翁婿关系。但他们日常相处也像朋友一样,经常互相招待。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9分)
(1)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4分)
(2)用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5分)
小题6: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交友之道的理解。(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
(2)地位低下的人尊敬地位高贵的人,这叫尊敬贵人;地位高贵的人尊敬地位低下的人,这叫尊敬贤人。尊敬贵人和尊敬贤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小题1:友情要纯洁,不可以掺杂金钱、地位等利害关系的因素在内。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友其德”指交朋友是为了结交道德,辅助自己的德行。而不要友 其财、色、权、利、势。
解析

小题1:(事:事奉)
小题1:(A另外 她的 B他,他 C就是,虽然 D对于,比)
小题1:(其他几句为判断句)
小题1:(“无献子之家”指献子与五人交友时,心目中并不存在自己是大夫的观念)
小题1:略
小题1:略
  【译文】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
  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孟献子是一位拥有百辆车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余 三位,我忘记了。献子与这五人交朋友,心目中并不存在自己是大夫的观念,这五人,如果心目中存有献子是大夫的观念,也就 不与献子交朋友了。。不仅具有百辆车马的大夫有这样的,就是小国的国君也有这样的。费惠公说:‘我对于子思,把他尊为老师; 我对于颜般,和他交为朋友;至于王顺和长息,不过是侍奉我的人罢了。’不仅小国的国君有这样的,就是大国的国君也有这样的。 晋平公对待亥唐,亥唐叫他进去就进去,叫他坐就坐,叫他吃就吃。即使是糙米饭小菜汤,也没有不吃饱的,因为不敢不吃饱。不过,晋平公也就是做到这一步而已。不同他一起共列官位,不同他一起治理政事,不同他一起享受俸禄,这只是一般士人尊敬贤者的态度,而不是王公贵族对贤者的态度。从前舜去拜见尧帝,尧助他的这位女婿住在副官中。他请舜吃饭,舜也请他吃饭,二 人互为客人和主人。这是天子与普通百姓交朋友的范例。地位低下的人尊敬地位高贵的人,这叫尊敬贵人;地位高贵的人尊敬地位低下的人,这叫尊敬贤人。尊敬贵人和尊敬贤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每题3分。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
(《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贷:饶恕,宽恕
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      戾:违背,违反
C.迹其所尝行赂者       迹:捉拿,擒获
D.马左丞忠洁可尚       尚:尊敬,仰慕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3分)
答: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4分)
答: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汉·司马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二)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①,人皆称②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③。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④,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⑤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⑥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⑦秦王怒而僇⑧相如于市,武安君⑨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⑩,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①〔完璧〕指完璧归赵。②〔称〕称道,称颂。③〔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这时秦国声言要取璧是实情,不是想要借此打赵国的主意。情,实情。④〔此两言决耳〕这只要两句话就决断了。⑤〔出〕交出,拿出。⑥〔绐(dài)〕欺骗,欺诈。⑦〔令〕假如。⑧〔僇〕通“戮”。⑨〔武安君〕即白起,秦国大将。⑩〔责璧与信〕意思是索取璧和责令赵国守信。责,索取、责令。〔族〕灭族。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逆:触犯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谢:感谢
C.不如因而厚遇之遇:待遇
D.诈赵而胁其璧诈:狡诈
小题2:选出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A.乃谓秦王曰臣乃敢上璧
B.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C.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入璧而秦弗予城
D.以一璧故 以明大王之失信
小题3:选出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B.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C.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D.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4:司马迁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是持赞赏态度的,而王世贞对此不以为然。你认为王氏是从哪些方面批评“完璧归赵”一事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回答。(4分)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3分)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4分)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12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河东凶亦然(   )     (2)谷不可胜食也(   )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斯天下之民至焉(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A.移其粟于河内B.树之以桑
C.然而不王者D.王无罪岁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12分)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选自李文炤《恒斋文集》)
【注释】①愒:怠废。②食息:生存。③蠹:蛀虫。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治生之道,莫尚乎勤尚:高尚
B.则不能笃志而力行笃:坚实
C.日新则不敝敝:陈旧
D.诚不欲其常安也诚:的确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都说明“勤”的一组是(2分)
①一生之计在于勤
②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
③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
④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⑤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
⑥大禹之圣,且惜寸阴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阐明了勤劳的重要性,指出一个人无论成就任何事业都离不开一个“勤”字。
B.为加强观点的鲜明性,作者提出论点后,接着引用邵子的名言“一日之计在于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C.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指出好逸恶劳的危害,全文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D.文章的最后,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励读者,警醒大家,进一步强调“勤”的重要性。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或句子(4分)
(1)王熙凤心狠手辣,她□□相思局,害死了贾瑞;而□□宁国府则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弄权铁槛寺,又说明了她贪婪无比……
(2)宝玉挨打,黛玉来看望挨打的宝玉,她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句,填写在横线上,不能填字母)
A.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B.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3)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深受贾母喜欢,被留在贾府过夜。第二天吃早饭时,为了哄贾母开心,刘姥姥还未吃饭就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直不语。她古怪的表现,惹得上上下下的人先是发怔,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