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吴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祜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青简以写经书,祜谏日:“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吴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祜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青简以写经书,祜谏日:“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吴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祜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青简以写经书,祜谏日:“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诸侯所望。姑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②。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乡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祜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祜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多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祜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候相。祜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阁里,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认罪。性惭惧,诣阁持表自首。祜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祜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祜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祜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祜亦径去。冀遂出祜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祜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②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③啬夫:农夫。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昔马援以薏苡兴谤作《师说》以贻之
B.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祜品节的一组是(    )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祜亦径去 ⑤祜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祜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祜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自持,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祜黄真同时举为孝廉,吴祜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祜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祜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5分)
译文:                                                           
(2) 祜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祜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5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B(“且”均为副词“暂且、姑且”。A项“以”分射为介词“因为”与,目的连词“用来”。C项“而”分别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却”“但”与表修饰的连词。D项“因分别为副词“于是、就”与介词“通过、经由”。)
小题1:D(①表现其具有远见卓识,谋事沉稳,③则陈述黄真事迹,与吴祜无关,⑥则陈述功曹看法,与吴祜品节没有直接关联。)
小题1:C(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祜之后的事情。)
小题1:(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落实“兴”“诚”“所慎”“乃”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2) 吴祜叫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祜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的父亲。
(落实“故”“具”谢”“遗”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解析
参考译文:
吴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祜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祜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吴祜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祜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祜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祜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啬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祜叫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祜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的父亲。吴祜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祜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不听,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祜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祜调出京城任河间相,吴祜便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园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宫生传
高启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遨戏,尽丧其赀。逮壮,见天下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阵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搜览瑰怪;渡浙江,泛具区而归。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侯,门止车日数十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有二将军,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其一尝遇生客饮,顾生不下己,目慴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后生,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儒,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
时藩府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閟,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注①周:通“赒”,救济。②风后:相传为黄帝相。《握奇》:《握奇经》,古代的兵书。③周流:周行各地。④具区:太湖的古名。⑤庋(guǐ):收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与少年饮博遨戏,尽丧其赀赀:通“资”,财货,这里指家财。
B.乃谢酒徒,去学兵 谢:谢绝,不接纳。
C.彼酗,不可近也酗:凶狠,残忍。
D.从健儿带刀策马踵后生踵:尾随,跟随。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直接表现南宫生“任侠”或“好客”性格的一组是
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
②衣冠慕之,争往迎侯
③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④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
⑤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
⑥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
A.②③⑤B.③④⑥ C.②④⑤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宫生是位奇男子,身材高大,饱读文章,任侠好客,性格直率,也通古玩书画。他生于乱世,有心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落得晚年以书画、古玩、诗文自娱。
B.南宫生豪侠仗义,胆识过人。当时有两个武官均蛮横,欺负读书人。南宫生听说后,气愤难平。在酒席上和路上教训了这两个恶人,为读书人出了一口气。
C.南宫生在军事方面很有造诣,因他多次准确料定藩府胜败情况,藩府知道情况后,想将南宫生招到手下,但南宫生却不答应。藩府想陷害他,南宫生设法免除了祸患。
D.作者在文章结尾时推崇南宫生由进取变为退隐,这是旧时代一部分士大夫的思想,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3分)
(2)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3分)
(3)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日:“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湖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暍,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注】①格:搁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岁责里胥代输输:缴纳。B.良肱不可曰 可:同意。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闻:闻名。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病:生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另有真凶,于是要求亲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敢于直言。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只好采纳了他的意见。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15·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5)
(1)根据上文,写出两个相应的四字成语               。(2分)
(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12分)。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闾指,军却。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平:讲和
B.食不重味,吊死问疾吊:慰问
C.愿王释齐而先越愿:希望
D.少恩,猜贼贼:盗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①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
D.①公子光为将
②是为吴王阖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辅佐阖闾治国,吴伐越却被越国击败,阖闾受伤。临终前,阖闾告诫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父之仇。但夫差在伐越胜利之后被勾践投降归附的假象迷惑,听信伯嚭的意见,与越国讲和。
B.伍子胥从勾践生活俭朴、关怀民众的举动中察觉到勾践有长远的图谋,他告诫夫差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劝说夫差不要急于兴师伐齐,但夫差不听。战胜了齐国后,伍子胥就更被夫差冷落了。
C.受勾践贿赂的伯嚭竭力为越国说话,而夫差也日益听信于他,根本不听伍子胥的谏言。伍子胥预见到吴国将要灭亡的命运,认为自己既然不被吴王信任,那么与吴国一起灭亡也毫无意义。
D.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认为伍子胥自恃重臣,心有怨恨,对他产生怀疑,于是下令让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慨叹自己辅佐先王争霸,拼死为夫差争得王位,到头来却被谗臣所害,最终怨愤自尽。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②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10分)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3分)  
译句:                                                     
(2)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4分)  
译句:                                                                 
(3)“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3分)  
译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