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千秋观①记[南宋]章鉴②凡山间林下幽僻处,可以宾送日月者,无不游息,千秋观其一也。时杜添元实主兹山。余问其观之所始,则曰:晋时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千秋观①记 [南宋]章鉴② 凡山间林下幽僻处,可以宾送日月者,无不游息,千秋观其一也。时杜添元实主兹山。余问其观之所始,则曰: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许旌阳逐老蛟,道修水,望山中紫气郁葱,曰:“此必异人舍其下。”因物色得之,相与为友,自刘君成道后,观故无恙。而历江左四朝及隋、唐、五季以来,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至端平又废。尺椽片瓦,皆无存者,观亦日以圮,独后土祠岿然。识者曰:是观其复兴矣。 宝祐乙卯,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王公纬,乐善捐金粟,为之倡,邵于华③舁④以林木,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已而施者倾倒。不数月,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庖,无不完好,凡为屋几百楹,过者惊其神设。继黄金者曰:“喻惟镜而添源,又其再传也。”语未竟,且曰:“山祗洒扫,以迓公久矣,今幸辱而临之,愿赐一言,纪其颠末,永为山中重镇。”余曰:“分宁县中,禅席相望,而道观不能满二十,田租所入率皆微薄,总其数不如一律院⑤,虽恬淡为上者老氏之数,而道家者流,不以贫为讳。然使先圣所庐,风雨无盖,宁非欠事?今黄高士既能新美斯屋,而法嗣⑥又益充,拓之亦可为难矣!古人奖善之法,虽微必录。若是,吾安能默然?”乃取其语次第之,使后之览者,有所稽焉。 (选自梅中生主编《修水县志》,有修改) 注:①千秋观:位于修水县上奉镇,晋时刘真君炼丹处,设黑石观,宋宣和赐额“千秋观”。②章鉴:修水县人,南宋咸淳十年曾拜右丞相兼枢密使。③邵于华:人名。④舁:yú,带,载。⑤律院:弘扬戒律的寺院。⑥法嗣:佛教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也指学艺等方面的继承人。 小题1:对焉旬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宾送日月者宾:像对待宾客一样地 | B.征之故牒牒:书籍 | C.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取具:置办 | D.今增辱而临之辱:承蒙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 )A.余问其观之所始 | B.是观其复兴矣 蚓无爪牙之利其皆出于此乎? | C.邵于华舁以林木 | D.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疱 | 洎牧以馋诛 若入前为寿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千秋观能迅速重修原因的一组是 ( ) ①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 ②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 ③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 ④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王公纬,乐善捐金粟 ⑤独后土祠岿然 ⑥已而施者倾倒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千秋观是座山林中的道观,幽深僻静,适合道士炼丹修行,晋朝时许旌阳取道修水追逐老蛟,遇见了后来在这里得道的刘真君,他们成为了好友。 | B.自刘真君得道后,经历宋、齐、梁、陈及隋、唐、五代,一直到宣和年间,黑石观都没有遭到破坏;而到南宋宝祜年间,黑石观只乘下后面的土祠。 | C.由于捐资者慷慨踊跃,不到几个月,千秋观的殿堂门楼就全都建即了,令探访的人惊讶不已,极力夸赞,后来捐助的人认为千秋观又能得以延续了。 | D.作者感慨当时修水县佛教兴盛,道教衰微,道家虽然能甘于清贫恬淡,但后来人扩充屋舍、艰难地建造道观的行为值得表彰,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
|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
解析
小题1:通“傧”,迎接 小题2:A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还是”;C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介词,译为“因为”;D连词,相当于“无论…还是…”,表示多项共有某属性\代词,你。 小题3:①②句是千秋观的历史和价值,并不能决定迅速重修;③④⑥句讲这些乐善好施者慷慨解囊,是迅速重修的原因;⑤句与重修的原因距离较远 小题4:原文说“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无从考证其间千秋观是否遭破坏的情况,并不能肯定它一直没遭到破坏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鲍叔知其贤其为政也 | B.管仲富拟于公室乃设九宾礼于庭 |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小题2: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
|
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从,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①,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覆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使。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②。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内,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临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中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命名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各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 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予,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取材于《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注释】①东阁:招待宾客的地方。②西顾:指近都长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除:铲除 |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涂:通“途” | C.方复求为交通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 D.固奴干其车骑干:冲撞、冒犯 | 小题2:下列各组渊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告固私改作圈史者为天下笑者,何也 | B.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C.绝之未知其利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兢因此捕系固不如因善遇之 | 小题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乃驰诣阙上书,(班超)得召见 | B.(班固)自为郎后,遂见亲近 | C.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北单于)诏问群僚 | D.畏宪不敢发,(种兢)心衔之 |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性情谦和,年少有才,博学多知,善写文章,受人景仰。 | B.班固子继父业,私续“前史”,虽经坎坷,终成前所著书。 | C.班固富有远见,遇事能够权衡利弊,善于进谏,以理服人。 | D.班吲冈连坐被免官,后得平反昭雪,终因家奴连累死在狱中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诣军省大眼省:照顾 | B.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当:抵挡 | C.恐之云“杨大眼至”恐:吓唬 | D.吾政如此相***也相:偏指一方 |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为其宗亲顾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B.大眼往求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 C.常作我蛮形以刺之农人告余以春及 | D.坐而听之人非生而知之者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省略部分补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用(杨大眼)为军主 | B.(王肃弟子)在南闻君之名 | C.(荆蛮)遂不敢复为寇盗 | D.令作露布,皆(读书人)口授之 |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杨大眼身怀绝技,且善于推销自己,得到尚书李冲和众人的赞许。 | B.杨大眼夫妇善骑射,大眼对妻子赏识有加,喜欢和她出征、狩猎。 | C.当地哭闹的儿童听到杨大眼的名字也会停止哭泣,足见他深得民心。 | D.杨大眼很聪明,巧用警告之法震慑荆蛮之人;听他人读书都能记住。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拜监察御史,出似道力。然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阘茸①,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其疏。襄阳久被围,似道日恣淫乐,不少加意。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范文虎总师无功,似道庇之,以知安庆,又除赵溍知建康,黄万石知临安。文龙言:“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溍乳臭小子,何以任大阃②之寄?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何以能治?请皆罢之。”似道大怒,黜文龙知抚州,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未几,吕文焕导大军东下,范文虎首迎降,与文焕俱东。似道兵溃鲁港,溍最先遁,以故列城从之皆遁,始悔不用文龙之言。 时边事甚急,文龙上疏曰:“《书》言:三后协心,同底于道。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 降将王世强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之负国。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其使。有风其纳款者,文龙曰:“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强之,卒不屈,乃械系送杭州。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注] ①阘茸:无能。②大阃:大城,大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忤:触怒 | B.竟失襄阳竟:最终 | C.似道兵溃鲁港,溍最先遁 遁:失败 | D.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 恨:遗憾 | 小题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陈文龙“忠义”的一组是( )(3分) ①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 ②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③始悔不用文龙之言 ④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 ⑤使持书责世强、刚中之负国 ⑥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文龙本来很受丞相贾似道器重,并提拔他担任监察御史,但他从不阿附贾似道。 | B.陈文龙极力反对贾似道任用范文虎、赵溍,贾似道立刻免了他的官职,但兵溃鲁港后,贾似道也追悔莫及。 | C.福州投降元军后,王刚中派人到兴化劝降,陈文龙***了王刚中,并写信斥责备王世强等人的叛国行为。 | D.林华投降元军后,又下令让曹澄孙把陈文龙和他的家人都抓到元军中,百般凌辱,但陈文龙宁死不屈,终至绝食而死。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