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李君山房记苏 轼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李君山房记苏 轼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君山房记
苏 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现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不求闻达于诸侯
C.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相如因持璧却立
D.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2:下列对书的有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不是“怪珍之物”,但一样可以赏心悦目。
B.书不像金石草木之类有实用价值,所以后世读的人少。
C.书可以益智修身成为精神食粮,所以学习要从读书开始。
D.在苏轼时代,书刻印方便,容易获取。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代,书的数量有限,能接触到书的人很少。
B.无论贤与不肖,无论仁者智者,只要开卷,必有得益。
C.李公择发愤读书,博学笃行,虽已闻于当世,但仍藏书僧舍,留待将来作进一步探究。
D.本文论述了书的作用,认真读书的重要性,批评当代科举士子不读书的坏风气。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都解释为“比”。
小题2:B(按文意,书有实用价值。)
小题3:C(李公择藏书僧舍的目的是供后人学习探究。)
李君山房记
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能适于实用,但用过就败坏,索取就穷尽。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而又适于实用;用它而不坏,取它而不尽:贤和不贤的收获,各凭他们的才华;仁者和智者的见解,各随他们的天分;尽管才华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没有人无收获的,只有书啊!
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拄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而楚国只有左史倚相,能读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然而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
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近年书商展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的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
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想去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于是替他写了几句,仗后来主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养 竹 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①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②,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③者斩焉,篲帚④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⑤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⑥,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⑦,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犹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全唐文》卷六七六)
【注】①拔萃:书判拔萃科。唐代科举科目之一。②捐馆:指逝世。③筐篚(kuāng  fěi):竹制器物。④篲帚(huìzhǒu):扫帚。⑤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⑥菶(běng)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⑦芟(shān)蘙荟:除掉茂盛的杂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竹本固,固以树德本:根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C.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愉乐
D.竹心空,空以体道体:体察、体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竹,植物也。甚矣,汝之不惠!
B.询于关氏之老。客有吹洞箫者。
C.于人何有哉?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而见贱俗人之目。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关相国私第的竹子为叙写对象,叙述其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经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但最后却被庸俗的人们随意丢弃的遭遇。
B.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
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犹如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所启发、借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文学上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学《论语》,主要是要掌握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B.礼和仁是什么关系?孔子认为:“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C.“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但是对统治者而言,对百姓过分压迫剥削,客观上对国君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D.孔子有许多关于交友的论述,“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做到“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孔子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多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交友应该倾心相交,不应保持距离。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池,字和中。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后中第,授永宁主簿。出入乘驴。与令相恶,池以公事谒令,令南向踞坐不起,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不为少屈。历建德、郫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禁中营造,诏诸州调竹木,州符期三日毕输。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内侍皇甫继明给事章献太后阁,兼领估马司,自言估马有羡利,乞迁官。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继明方用事,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除开封府推官,敕至阁门,为继明党所沮,罢知耀州。
召知谏院,上表恳辞。仁宗谓宰相曰:“人皆嗜进,而池独嗜退,亦难能也。”加直史馆,复知凤翔。有疑狱上谳,大理辄复下,掾属惶遽引咎。池曰:“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乃独承其罪,有诏勿劾。岐阳镇巡检夜饮富民家,所部卒执之,俾为约,不敢复督士卒,而后释其缚;池捕首恶诛之,巡检亦坐废。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遂兼侍御史知杂事。尝言:“陕西用兵无宿将,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后平果败。更户部度支、盐铁副使。岁满,中书进名,帝曰:“是固辞谏官者。”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
池性质易,不饰厨传①,剸剧②非所长,又不知吴俗,以是谤讥闻朝廷。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③,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零四 列传第五十七)
【注】①厨传: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 ②剸剧:统领裁处繁剧的事务 ③德音:唐、宋时的一种恩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偶:并列
B.州符期三日毕输符:限期
C.不先输,何以趣他人趣:说服
D.巡检亦坐废坐:定罪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池“为人正直”和“富于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   )
A.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
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
B.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
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
C.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
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
D.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
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池有谋略,在蜀地任职时,谣传当地士兵叛乱,蛮族也将入侵。于是富人争相躲避,县里的主要官员也都吓得不上班。司马池独撑局面,巧妙化解,使民心安定下来。
B.司马池担任群牧判官时,曹利用曾经委托他负责征收大臣们所欠的进马费用。司马池首先对曹利用晓之以理,劝其带头缴纳,结果数日之中就顺利完成了此项任务。
C.司马池曾经参与考察内侍皇甫继明的相关政绩,从制置使以下都纷纷附名上奏要求提拔皇甫继明,司马池加以拒绝,而他随后遭到皇甫继明的直接报复。
D.司马池被朝廷召回担任谏院主管,他上书恳切推辞。宋仁宗对此深表示赞许,直到他后来改任其他官职任职期满,中书阁准备提升其职务时,仁宗还提及此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溍字晋卿,婺州义乌人。溍生而俊异,比成童,授以《书》《诗》,不一月成诵。迨长,以文名于四方。
中延祐二年进士第,授台州宁海丞。民有后母与僧通而酖***其父者,反诬民所为,狱将成,溍变衣冠阴察之,具知其奸伪,卒直其冤。恶少年名在盗籍者,而谋为劫夺,未行,邑大姓执之,图中赏格。初无获财左验,事久不决,溍为之疏剔,以其狱上,论之如本条,免死者十余人。
迁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石堰西场运判,改诸暨县判官,巡海官舸。例以三载一新,费出于官,而责足于民。有余,则总其事者私焉。溍撙节泛蠹(节省不必订的开支),以余钱还民。奸民以伪钞钩结党与,胁攘人财,官若吏听其谋,挟(依仗,指依官吏的纵容)往新昌、天台、宁海、东阳诸县,株连所及数百家,民受祸至惨。郡府下溍鞫治,溍一问,皆引伏,官吏除名,同谋者各杖遣之。
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转国子博士。视弟子如朋交,未始以师道自尊、轻纳人拜,而来学者滋益恭。业成而仕,皆有闻于世。
溍天资介特,在州县唯以清白为治,俸弗给,每鬻产以佐其费。及升朝行,挺立无所附,足不登巨公势人之门,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溍之学,博极天下之书,而约之于至精。剖析经史疑难,及古今因革制度名物之属,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文辞布置谨严,援据精切,俯仰雍容,不大声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万顷,鱼鳖蛟龙,潜伏不动,而渊然之光,自不可犯。
(《元史》卷一百八十)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恶少年名在盗籍者籍:名册。
B.初无获财左验左验:凭证,作凭证。
C.每鬻产以佐其费鬻:赊欠。
D.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曲证:多方考证。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费出于官,而责足于民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B 业成而仕,皆有闻于世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C 在州县唯以清白为治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黄溍在宁海任职时,有个人的继母与人私通并***害此人之父,事后反诬是此人所为。黄溍查清了真相,为此人雪洗了冤屈。
B.黄溍任诸暨县判官时,有一群奸民使用假钞侵夺别人财物,四处为害。黄溍查清了此案,惩治了罪犯和包庇的官史。
C.黄溍在国子监任博士时,;平等对待学生,破除师道尊严,不轻易跪拜孔子,受到学生的尊重。他的学生也都学有所成。
D.黄溍的文章不动声色,像澄静的湖面,水波不兴,一碧万顷,但文章所放射出的深邃的光芒,却是凛然不可侵犯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孟东野序(节选)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趋也或梗之(通“促”催促)
B.其沸也或炙之(烤)
C.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在水中滋润,此处指积累渐而扩及)
D.东野之役于江南也(任职)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而使鸣国家之盛耶
B.维天之于时也亦然
其于人也亦然
C.人声之精者为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D.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忌不自信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着眼于一个“鸣”字,从自然界的“物不得其平则鸣”,推论到人世间人们的鸣,鸣贯穿始终,意脉清晰,主旨显豁。
B.“有不得已者而后言”一句,说明诗文一方面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一方面又是情动于中,而言之于外的结果。
C.人“不得其平则鸣”或“鸣国家之盛”,或“自鸣其不幸”,在作者认为,这全“悬乎天矣”,即把这些情形全归于天意,可见作者在宣扬的唯心主义观点,对此,我们应当摒弃。
D.如果从行文来看,作者结论好像在说天意起决定作用,其实,这是作者借天意指责当政者不重用孟东野之类的人材,为孟东野鸣不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