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送孟东野序(节选)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送孟东野序(节选)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孟东野序(节选)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趋也或梗之(通“促”催促)
B.其沸也或炙之(烤)
C.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在水中滋润,此处指积累渐而扩及)
D.东野之役于江南也(任职)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而使鸣国家之盛耶
B.维天之于时也亦然
其于人也亦然
C.人声之精者为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D.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忌不自信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着眼于一个“鸣”字,从自然界的“物不得其平则鸣”,推论到人世间人们的鸣,鸣贯穿始终,意脉清晰,主旨显豁。
B.“有不得已者而后言”一句,说明诗文一方面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一方面又是情动于中,而言之于外的结果。
C.人“不得其平则鸣”或“鸣国家之盛”,或“自鸣其不幸”,在作者认为,这全“悬乎天矣”,即把这些情形全归于天意,可见作者在宣扬的唯心主义观点,对此,我们应当摒弃。
D.如果从行文来看,作者结论好像在说天意起决定作用,其实,这是作者借天意指责当政者不重用孟东野之类的人材,为孟东野鸣不平。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 趋,原为快步疾走,此处水流迅疾貌。
小题2:B (介词,对)
小题3:C 不是唯心主义,恰恰是唯物主义。
送孟东野序 译文
大凡东西不平衡时,就要发出响声。草木本无声音,风吹动它们发 出声音。水本无声音,风振荡它发出声音。水流腾起波浪,是因为 受到激扬;水流得迅疾,是因为水道狭窄形成阻塞;水的沸腾,是 因为用火来浇。金属、石头本无声音,是因为敲打它们发出声音。 人们发表言论也是这样,是因为心中有不得已的感情激发而发表言 论。他们的歌咏是因为有所思虑,他们的哭泣是因为有所感怀。凡 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大概都是有所不平吧!
音乐是郁结于心的感情抒发出来的,选择了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而 借助它们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 器,是器物中最善于发声的。自然界对于四时也是如此,选择了善 于发声的东西而借助它们发出声音。所以,用鸟在春天发出声音, 用雷在夏天发出声音,用虫在秋天发出声音,用风在冬天发出声 音。四时的推移变化,大概也必定有不平之处吧!对于人来说也是 如此,人声音的精华是语言,对语言来说,文辞又是精华,更要选 择善于表达的人而借助于他们来发表议论。
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 都以他们各自的才能而鸣。那些活着而处于下位的人中,孟东野开 始以诗歌而鸣,他的诗歌超出魏、晋时代,有些经过不懈的努力, 可以达到古代的水平,其余的也接近汉代诗歌的水平了。跟从我学 习的人中,李翱、张籍是最杰出的。孟东野、李翱、张籍三人的诗 文确实优秀啊。不知道是上天将使他们的声音谐和,让他们为国家 的兴盛而鸣呢?还是将使他们受穷挨饿,心情愁苦,而让他们为自 己的不幸而鸣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取决于上天了。那么他们处 在高位有什么可欢喜的呢?沉沦于下位又有什么可悲愁的呢?
东野就职于江南,仿佛有些失意的样子,所以我说命运取决于上 天,以此来宽解他。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段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家灵壁家:安家
B.岸谷隐然隐:隐约
C.舟车冠盖之冲冲:行驶
D.则跬步市朝之上跬步:行走出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深可以隐②其孰能讥之乎
B.①以与其子孙游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①取山之怪石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①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边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哀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后汉书•班超传》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觉广意薄乎?薄:微薄
B.明者睹未萌萌:开始发生,显现
C.闻此必恐而谋泄恐:害怕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然:通“燃”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B.因激怒之曰
会天大雨,道不通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C.今虏使到裁数日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唯大王裁其罪                  匈奴使来数日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对四部史书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有时为了突出谋臣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
B.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由孔子编定。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共一百三十篇。是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3分)
A.以其无利于晋B.吾其还也
C.君知其难也D.又欲肆其西封
小题2: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小题3: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3分)
例:夫晋,何厌之有
A.邻之厚,君之薄也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C.以其无礼于晋D.竖子不足与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而曰作:站起来
B.踪迹殆遍,卒无所遇卒:最终
C.觉而以为不祥觉:睡醒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视: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
A.①魂祈梦请卜之
②踰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
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
C.①见伞而心动
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
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
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
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
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