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朱穆传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初举孝廉。顺帝末,江淮盗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朱穆传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初举孝廉。顺帝末,江淮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穆传
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初举孝廉。顺帝末,江淮盗贼群起,州郡不能禁。或说大将军梁冀曰:“朱公叔兼资文武,海内奇士,若以为谋主,贼不足平也。”冀亦素闻穆名,乃辟之,使典兵事,甚见亲任。及桓帝即位,顺烈太后临朝,穆以冀亲重,望有以扶持王室,因推灾异,奏记,以劝戒冀。
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笃,乃作《崇厚论》。穆又著《绝交论》,亦矫时之作。梁冀骄暴不悛,朝野嗟毒,穆以故吏,惧其衅积招祸,复奏记谏。冀不纳,而纵放日滋,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穆言切,然亦不甚罪也。
永兴元年,河溢,漂害人庶数十万户,百姓荒馑,流移道路。冀州盗贼尤多,故擢穆为冀州刺史。州人有宦者三人为中常侍,并以檄谒穆。穆疾之,辞不相见。冀部令长闻穆济河,解印绶去者四十余人。及到,奏劾诸郡,至有自***者。以威略权宜,尽诛贼帅。举劾权贵,或乃死狱中。有宦者赵忠丧父,归葬安平,僭为玉匣、偶人。穆闻之,下郡案验。吏畏其严明,遂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帝闻大怒,下穆廷尉狱。太学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帝览其奏,乃赦之。
穆居家数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于是征拜尚书。穆既深疾宦官,及在台阁,旦夕共事,志欲除之。乃上疏言可悉罢省,遵复往初,率由旧章,更选海内清淳之士,明达国体者,以补其处。帝不纳。后穆因进见,口复陈常侍、小黄门宜皆罢遣,博选耆儒宿德,与参政事。帝怒,不应。穆伏不肯起。自此中官数因事诋毁之。穆素刚,不得意,居无几,愤懑发疽。延熹六年,卒,时年六十四。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
论曰朱穆见偏党毁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绝交》之论蔡邕以为穆贞而孤穆徒以友分少全因绝同志之求党侠生敝而忘得朋之义蔡氏贞孤之言其为然也!
——选自《后汉书.列传三十三》,有删改。
注:僭:超越本分,过分,旧时指下级冒用上级的名义或器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遵复往初,率由旧章大抵
B.梁冀骄暴不悛阻止
C.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交流、沟通
D.乃辟之,使典兵事掌管、主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穆以冀亲重以威略权宜,尽诛贼帅
B.举劾权贵,或乃死狱中帝览其奏,乃赦之
C.望有以扶持王室,因推灾异后穆因进见,口复陈常侍、小黄门宜皆罢遣
D.奏劾诸郡,至有自***者更选海内清淳之士,明达国体者,以补其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穆从小就对父母非常孝顺,且喜好学习。他集中精力练习、背诵,有时因为注意力太集中,连自己的帽子掉了都不知道。
B.大将军梁冀专权,骄横跋扈,朱穆连上奏记劝谏,从一开始就言辞激烈地批评梁冀的错误,但梁冀始终没有接受朱穆的批评。
C.朱穆为人刚直,痛恨宦官,在冀州刺史任上,就因严惩一宦官僭越礼仪的行为而触怒朝廷,被捕关押在廷尉狱。幸得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申诉方获赦免。
D.朱穆痛恨时俗浇薄,风化不淳,于是写文章矫正世俗。但被时人认为是孤僻之人,所以,被贬居家后再也没人敢向朝廷举荐他。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项“率”:遵从,服从。B项“悛”:“改,悔改”如“怙恶不悛”。C项“交通”:勾结,贬义 
小题2:都是代词,用于动词后,代指人,译为“……的人”。A项“以”,前一个释为“因”,介词;后一个释为“凭,用”,介词。B项“乃”,释为“竟,竟然”,副词;后一个释为“就,便”,副词。C项“因”,前一个释为“于是,就”,副词;后一个释为“趁着”,介词。
小题3:A项“从小就喜欢学习”,与原文“及壮耽学”不符; B项“从一开始就言辞激烈地批评”不当,原文指的是第三次。D项“被贬居家后再也没人向朝廷举荐他”错。
朱穆,字公叔。五岁时,他便有孝顺的名声。父母有病时,他便不吃不喝,父母病好(差,通“瘥”)后他才恢复正常饮食。等到长大后专心学习,集中精力练习、背诵,有时注意力太集中,连自己的帽子掉了都不知道。最初他被推举为孝廉。顺帝末年,江淮地区盗贼群起,州郡官府禁止不住。有人就游说大将军梁冀说:“朱公叔文武才能兼备,是天下奇士,如果能让他担任谋主,盗贼会被平定的。”梁冀平常也听说过朱穆的名声,于是便征召他,让他掌管军事,十分信任和重用他。到桓帝即位,顺烈太后执掌朝政,朱穆因为梁冀被(太后)亲近器重,希望他能有办法扶持王室,于是便借口灾异,上奏记,想用此劝谏梁冀。
朱穆时常感慨时俗不厚道,羡慕崇尚敦厚世风,于是便写作了《崇厚论》。朱穆又写了《绝交论》,也是用以矫正时俗的作品。梁冀骄横暴虐不知悔改,朝廷内外叹息痛恨,朱穆因为是(梁冀)从前的下属,害怕梁冀罪过太多招来祸患,(便)再次上奏记劝谏(他)。梁冀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反而一天天更加放纵,并又贿赂赠送物品给皇帝身边的人,与宦官勾结,将他的子弟、宾客安插在州郡的重要职位上。朱穆又上奏记极力劝谏,但梁冀始终没有悔悟。朱穆言辞虽然恳切激烈,但梁冀也不是很怪罪他。
永兴元年,黄河泛滥,冲坏百姓数十万户,百姓庄稼被毁陷入饥饿,流亡迁移在路上到处都是。冀州盗贼尤其多,所以朝廷提拔朱穆为冀州刺史。有三个中常侍是冀州人,他们一起致书求见朱穆。朱穆恨他们,因而推辞与他们相见。冀州官吏听说朱穆渡过黄河,有四十多人辞官逃离。等到朱穆到任,上奏弹劾诸郡官吏,以致使有些人自***。他凭着威严计谋权变,***尽贼兵首领。检举弹劾权贵,有的竟死在狱中。有个叫赵忠的宦官死了父亲,回到安平埋葬,赵忠超越本分,用了只有皇帝使用的玉匣、偶人为他父亲下葬。朱穆听说此事,命令郡吏查办此案。郡吏害怕他的严明,便挖开坟墓打开棺材,搬出尸体取出葬品,并收捕赵忠一家。皇帝听说后大怒,将他关押在廷尉狱。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为朱穆辩护),皇帝看了他们的奏章,就赦免了朱穆。
朱穆在家居住了数年,在朝廷的许多大臣竞相推举他,于是征拜他为尚书。朱穆本已深深痛恨宦官,等到在尚书府时,整天与他们共事,(更)立志要除去他们。于是便上书说可以全部罢免他们,遵循恢复从前的办法,使用过去的典章制度,重新选拔天下清白淳厚之士,明白通晓国家体制的人,用以填补他们的空位。皇帝没有采纳。后来趁着觐见皇帝的(机会)亲口又陈述说常侍、小黄门应该全部罢免遣散他们,广泛选取年老有威望和道德的儒士,参与政事。皇帝大怒,不回答他。朱穆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从此,中官多次借着事由诋毁他。朱穆平素刚直,不得志,没多久,心中愤懑引起毒疮发作,延熹六年,去世,时年六十四岁。为官数十年,他吃粗食穿布衣,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评论说:朱穆见到不公正的集团毁坏了时俗,便立志要抑制朋党交往的私情,于是便写下《绝交》的言论。蔡邕认为朱穆正直却孤僻。朱穆只是因为不能周全朋友的情分,便拒绝志趣相同的人的请求;(痛恨)朋党侠客互相勾结产生弊端,便忘记了得到朋友的大义。蔡氏评论的他正直孤僻的话,的确是正确的啊。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玩,游览。
B.鲍叔遂管仲进:推荐,进献。
C.管仲用,任政于齐既:既然。
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肖:不贤,没有才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鲍叔不我为不肖②险远,则至者少
B.①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鲍叔能知人也②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①吾尝三仕三见逐君②其势弱
D.①吾尝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而身死国灭,天下笑
小题3: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知我不羞小节”的“羞”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B.天下不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鲍叔齐公子小白D.素刘侯张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B 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 不得已而为盗耳                         D 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张灯结彩搭成鳌山,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墨 翁 传  高 启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①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②,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③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④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①黧lí:黑色。  ②玄圭:黑色的玉。  ③弸pénɡ:充满。  ④徼jiǎo: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磨墨沈数斗沈:汁液
B.所制墨,有定直直:价钱
C.卑贾以饵众卑:降低价格
D.遂书以为传传:使流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B.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试之则若土炭D.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
并力向西,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墨翁立传,借墨翁美好的艺术形象,鞭挞了追名逐利的市侩嘴脸。
B.作者以赞美的笔触刻画了墨翁这一人物,在墨翁身上有作者自己的投影。
C.墨翁是一位归隐山林的隐士,其名字不被人知,服饰、行为也异于常人。
D.全文熔叙事与议论于一炉,爱憎鲜明地表明了高启对社会、人生的态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①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②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扁鹊仰天叹曰:“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蹶’者也。太子未死也。”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③。有间,太子苏。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①舍长:谓客馆之主事者。舍,客馆,接待宾客之处。  ②治:举行。穰:通“禳”,去除邪恶的祭祀。 ③三阳五会:百会穴的别名。《针灸大成》卷七说,“百会一名三阳,一名五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与语曰间:悄悄地
B.先生得无诞之乎诞:欺骗
C.偏国寡臣幸甚幸:宠爱
D.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厉:通“砺”,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
A.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奚以知其然也
C.暴发于外,则为中害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D.扁鹊曰:其死何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是勃海郡郑地人,姓秦,名越人,年轻时做客馆的主管,在与客人长桑君的交往中获得长桑君的认可,于是长桑君就把秘方送给了他。
B.扁鹊路经虢国时,根据中庶子对太子病情的叙述,判断出太子并未死,只是昏厥而已,并说自己能治好太子的病。
C.扁鹊说自己能医活太子,中庶子起初并没有相信,但听了扁鹊的进一步陈述后,他还是把扁鹊的话报告了虢君。
D.扁鹊自告奋勇要救活暴病而死的虢国太子,别人不相信,扁鹊于是进去诊视一番,发现虢国太子耳鸣鼻张,身体还没变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莽遣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将兵万骑,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诏诱呼韩邪诸子,欲以次拜为十五单于。苞、级使译出塞,诱呼左犁污王咸、咸子登、助三人至。至则胁拜咸为孝单于,助为顺单于,皆厚加赏赐;传送助、登长安。莽封苞为宣威公,拜为虎牙将军;封级为扬威公,拜为虎贲将军。单于闻之,怒曰:“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负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孙,何以得立!”遣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呼卢訾及左贤王乐将兵入云中益寿塞,大***吏民。是后,单于历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大辈万余,中辈数千,少者数百,***雁门、朔方太守、郡尉,略吏民畜产,不可胜数,缘边虚耗。
是时诸将在边,以大众未集,未敢出击匈奴。讨秽将军严尤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驱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戍,有克之功,胡辄报。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城之固,延万里,转输之行,起于;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今天下遭阳九之厄①,比年饥馑,西北边尤甚。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边既空虚,不能奉军粮,内调郡国,不相及属,此二难也。计一人三百日食,用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自当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此三难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釜、薪炭,重不可胜,食饮水,以历四时,师有疾疫之忧,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此四难也。辎重自随,则轻锐者少,不得疾行,虏徐遁逃,势不能及。幸而逢虏,又累辎重;如遇险阻,衔尾相随,虏要遮前后,危殆不测,此五难也。大用民力,功不可必立,臣伏忧之!今既发兵,宜纵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胡虏。”莽不听尤言,转兵谷如故,天下***动。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王莽中始三年》)
①阳九之厄: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赍:携带
B.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罢:通“疲”
C.以往事揆之揆:揣度,估量
D.虏要遮前后要:如要,要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诸将在边,以大众未集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命将征之,尽境而还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而后乃今将图南
D.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当政后,对北方匈奴政权采取了拉拢分化政策,让蔺苞、戴级用丰厚的珍宝招诱呼韩邪部并加封官爵,试图割裂其势力,因而激怒了单于,给边关带来了灾祸。
B.北方边境的汉与外民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的历代执政者处理这一矛盾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做得最差的是秦始皇,较好的是周宣王,然而都没有解决双方的对立,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C.要发兵征讨边关,王莽政权势必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而这些难题的核心是军用物资的征集和调运。讨秽将军严尤清醒地认识到严峻的现实,以致俯卧床榻也深深忧虑,所以向王莽真诚直谏。
D.通过本文中的事实和古今更多的史实可以看出,在封建统治时代,要达成中外民族的和解,双方统治阶级之间的相互认可和和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