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九年,(于成龙)擢直隶巡抚,莅任,戒州县私加火耗①馈遗上官。令既行,道府劾州县,州县即讦道府不得馈遗挟嫌,疏请严定处分,下部议行。宣化所属东西二城与怀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擢直隶巡抚,莅任,戒州县私加火耗①馈遗上官。令既行,道府劾州县,州县即讦道府不得馈遗挟嫌,疏请严定处分,下部议行。宣化所属东西二城与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擢直隶巡抚,莅任,戒州县私加火耗馈遗上官。令既行,道府劾州县,州县即讦道府不得馈遗挟嫌,疏请严定处分,下部议行。宣化所属东西二城与怀安、蔚州二卫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好微行,察知民间疾苦、属吏贤不肖。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江南俗侈丽,相率易布衣。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江苏、安徽两巡抚事。未几,卒于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罔欺。上曰:“于成龙江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清史稿》)
[注释]:①火耗:明清时附加税之一,规定存留地方用于官吏养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州县即讦道府不得馈遗挟嫌挟嫌:挟私报复
B.前政金世德请除粮除粮:任命为粮官
C.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贪墨:贪污
D.或言其变更素行 素行:平素的行为
2.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尔其勉旃  B.势家惧其不利
C.或言其变更素行D.始知其始终廉洁
3.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于成龙“清廉勤政’的一组是( )
①戒州县私加火耗馈遗上官 ②疏请严定处分,下部议行 ③成龙复疏请,从之 ④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 ⑤居数月,政化大行 ⑥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期间,严禁州县私加赋税,这引起地方官员的不满,纷纷上奏朝廷要求对他严加处分。
B.皇上褒扬于成龙是个清廉之官,认为他弹劾赵履谦很恰当,同时也勉励他还要继续努力。
C.于成龙任江西总督期间,体察民情,躬自节俭,使得当地的社会风气得到好转。
D.于成龙为官清廉,死后家中仅有很少的几样东西,受到百姓的爱戴。当他有时轻信他人,常被下属欺骗。
5.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
2 A
3 B
4 A
5 (1)处理政务应当注重大体,小聪小察不值得崇尚。人贵在始终保持节操,你还要努力呀!
(2)市民不做生意聚丧痛哭,都在家里挂上于成龙的画像祭祀他
解析

1 C(A中的“挟嫌”应释为“心怀不满”,B中的“除粮”应释为“减免粮税”,D中的“素行”应释为“朴素的作风”)
2 A(副词,表期望,其他三句中的“其”都是代词,代“于成龙”)
3 B(②是说于成龙敢于抵制上不良习俗,③是说于成龙心系百姓,⑥说明于成龙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地位。)
4 A(并不是官员纷纷上奏朝廷,要求对于成龙严加处分,而是道府和州县之间相互弹劾,于成龙上奏朝廷,要求处分这些官员。)
5 (1)处理政务应当注重大体,小聪小察不值得崇尚。人贵在始终保持节操,你还要努力呀!
(2)市民不做生意聚丧痛哭,都在家里挂上于成龙的画像祭祀他
附译文: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被提拔为直隶巡抚,到任后,他便戒除州县官吏私自增加税金用来馈赠上司(的做法)。政令发布后,道府弹劾州县,州县就攻击道府是因为没得到馈赠而心怀不满,于成龙奏请皇上对他们严加处分,要求部下照办。宣化管辖的东西两城和怀安、蔚州两地原有水冲沙地一千八百顷,前任长官金世德曾上疏请求减免粮税,没有成功,反而连累了百姓。于成龙再次上疏请求减免,皇上批准了他的奏请。他又上疏弹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污,应按法律惩处。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回京觐见皇上,回答皇上问话,皇上赞扬他是“清官第一”。又说他弹劾赵履谦很恰当,于成龙说:“赵履谦有错误而不思悔改,我不得已才弹劾他。”皇上说:“处理政务应当注重大体,小聪小察不值得崇尚。人贵在始终保持节操,你还要努力呀!”
不久,于成龙调江南任江西总督。他喜欢微服私访,调查了解民间疾苦、属下是贤能还是不才。他的生活十分简陋,每天只吃粗米蔬菜。江南流行奢靡之风,他率先改穿布衣。几个月之后,政令教化使江南民风得到很大改变。豪门大族害怕于成龙对他们不利,(便)制造谣言。康熙二十二年,副都使马世济督造漕运船只回京,以其年老弹劾他,被中军副将田万侯蒙蔽。康熙令于成龙回京奏明情况,于成龙承担过失请求对自己严加责罚。皇上让他留任,田万侯被降职,调往别处。康熙二十三年,令于成龙兼任江苏、安徽两地的巡抚。不久,他死于任上。
于成龙做官从未携带过家属,他死时,将军、都统和属下到他屋里,只见竹箱中仅有一件绨袍,床边仅有几个装盐、装豆豉佐料的器皿罢了。市民不做生意聚丧痛哭,都在家里挂上于成龙的画像祭祀他。内阁学士锡住勘查海疆回京,皇上问他于成龙为官的情况,锡住说于成龙十分清廉,只是因为轻信,有时会被属下欺瞒。皇上说:“于成龙在江南做总督,有人说他改变了朴素之风,等他死后,才知他始终是这样的廉洁,被百姓称道。大概是因为他生性鲠直,坏人便挟私诽谤,捏造了这种说法。做官像于成龙的,能有几个呢?”又对大学士等人说:“我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都说于成龙确实是天下廉吏第一。”
举一反三

胡子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熲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绰)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绰)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大者任重 任:承载
B.上令朝臣厘改旧法  厘:逐步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 值:遇到
D.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 舛:错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②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
B.①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②因谓朝臣曰
C.①上为之改容②共为朋党
D.①为征税之法②上悉从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威深得高祖器重的一组是()
①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②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③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④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⑤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⑥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威以贤能著称,故高祖征召他,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当言官弹劾他贪恋权位时,高祖认为即使他在举荐贤能方面有缺点,也不应苛责。
B.苏威力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税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结为朋党,被揭发查实后,他虽然认了错,但并没有能得到皇上的宽恕,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
D.苏威的为政之才深得高祖器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占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假借之                 
(2)自引而起,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B.
C.D.
10.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秦王还柱而走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秦武阳色变振恐                                   
11.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次进
                           
(2)愿大王少假借,使毕使
                           
(3)左手把秦王
                           
(4)卒起不意,尽失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齐王使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用做动词,成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做耳饰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索(求)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乎?”
(《战国策·齐策四》)
12. 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齐王使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使④威后
A.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和例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卫王宫。
A. 苟无民,何有君?                   B. 是众议举宠为督。
C. 楚战士无不一当十。                D. 至老不嫁,养父母。
14. 对“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 难道把卑贱的百姓放在前面,而把我们国君放在后面吗?
C. 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 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15. 对“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B.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C.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D.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16. 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
A.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 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 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E. 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愈 始 闻 而 惑 之 又 从 而 思 之 盖 贤 者 也 盖 所 谓 独 善 其 身 者 也 其 贤 于 世 之患不 得 之 而 患 失 之 者 以 济 其 生 之 欲 贪 邪 而 亡 道 以 丧 其 身 者 其 亦 远 矣 又 其 言 有 可 以 警 余 者 故 余为 之传 而 自 鉴 焉。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6分)
2分层概括以上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荣所从胡骑***朝士既多,不敢入洛城,即欲向北为迁都之计。荣孤疑甚久,武卫将军泛礼固谏。辛丑,荣奉帝入城。帝御太极殿,下诏大赦,改元建义。从太原王将士,普加五阶,在京文官二阶,武官三阶,百姓复租役三年。时百官荡尽,存者皆窜匿不出,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赦于阙下。洛中士民草草,人怀异虑,或云荣欲纵兵大掠,或云欲迁都晋阳;富者弃宅,贫者襁负,率皆逃窜,什不存一二,直卫空虚,官守旷废。荣乃上书,称:“大兵交际,难可齐壹,诸王朝贵,横死者众,臣今粉躯不足塞咎,乞追赠亡者,微申私责。无上王请追尊为无上皇帝,其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三品赠令、仆,五品赠刺史,七品已下白民赠郡镇;死者无后听继,即授封爵。又遣使者循城劳问。”诏从之。于是朝士稍出,人心粗安。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荣犹执迁都之议,帝亦不能违;都官尚书元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事,而固执也!且河阴之事,君应知之。” 谌曰:“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奈何以河阴之酷而恐元谌!谌,国之宗室,位居常伯,生既无益,死复何损,正使今日碎首流肠,亦无所惧!”荣大怒,欲抵谌罪,尔朱世隆固谏,乃止。见者莫不震悚,谌颜色自若。后数日,帝与荣登高,见宫阙壮丽,列树成行,乃叹曰:“臣昨愚暗,有北迁之意,今见皇居之盛,熟思元尚书言,深不可夺。”由是罢迁都之议。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
小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御太极殿 御:登上。
B.从太原王将士 从:使------跟随
C.贫者襁负 负:背着。
D.死复何损 损:减少。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向北为迁都之计 荣犹执迁都之议
B.生既无益 既来之,则安之
C.荣乃上书 尔朱世隆固谏,乃止
D.何关君事,而固执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小题3: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朝廷安抚民心的做法的一组是:
(1)、遣使者巡城劳问 (2)、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
(3)、自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 (4)、下诏大赦,改元建义
(5)、直卫空虚,官守旷废 (6)、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
A.(1)(3)(5)B.(2)(4)(6)
C.(1)(2)(3)D.(4)(5)(6)
小题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朱荣极力主张迁都北方,是因为他所率领的胡人骑兵***朝廷大臣太多,怕定都洛阳,众怒难犯,于己不利。
B.尔朱荣护送皇帝(孝庄帝)进入洛阳城后,跟随他的将士全部都得到晋升,为此引起了元谌的不满。
C.尔朱荣为迁都之事与元谌发生争执而十分恼怒元谌,想当场就治元谌的罪,被尔朱世隆死死劝住。
D.尔朱荣进入洛阳后跟随皇帝登高远眺,看到壮丽雄伟的宫殿,才觉得元谌坚决要定都洛阳的主张是正确的,于是他便打消了迁都的主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