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水决不能败城 败:让……毁坏 C.尾属于城 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 虞:戒备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令损价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然百姓不可户晓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C.城不沉者三版 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D.朝廷从之 锻炼久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B.民赖(新政)以安 C.朝廷知法害民,(乃)罢之 D.驱(富民)使(之)复入(城)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 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
答案
1、C. 2、C 3、B 4、D 5、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
解析
1、C.(属:连接) 2、C(都是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A前一个是“而且”,后一个是“暂且”;B前一个表转折“然而”,后一个为“这样”; D前一个是代词“他”,后一个是时间词词尾,不译。) 3、B(民赖(苏轼的因法便民)以安) 4、D (①是皇帝买灯的原因 ④是卒长的行动 ⑥是被贬后的生活) 5、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
举一反三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谳疑狱,立白狱:案件 B.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 部:统率,指挥 C.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缀:聚集,汇合 D.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屯:驻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够直接表现铁铉“多智善战”和“忠义”特点的一组是( ) A.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 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 B.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 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 C.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 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 D.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 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铁铉机智灵敏善决疑狱,太祖朱元璋赐字“鼎石”,又封他为山东参政,足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器重。 B.大将军李景隆率军北伐时,铁铉负责督运粮饷从无匮乏。李景隆兵败后,各城守军皆望风而溃,只有铁铉固守城池坚持作战。 C.燕王朱棣连续三月攻打济南,主要是企图攻占济南后,即可割断南北,占有整个中原地区,进而图谋金陵,但是没料到被铁铉挫败,只好兵退北平。 D.朱棣攻济南时,筑堤挡水,引河水灌城。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朱棣,但可惜计划失败,引发了燕军更加疯狂的攻势。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 译文: (2)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 译文: (3)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 译文: |
王珪,字叔玠。高祖入关,李纲荐署世子府谘议参军事。建成为皇太子,授中舍人,迁中允,礼遇良厚。太子与秦王有隙,帝责珪不能辅导,流巂州。太子已诛,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帝可,乃诏谏官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明日,语房玄龄曰:“昔武王不用夷、齐,宣王***杜伯,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朕夙夜庶几于前圣,昨责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惩是不进谏也!” 进封郡公。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王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珪曰:“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 十三年,病。帝遣公主就第省视,复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新唐书·王珪传》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与秦王有隙隙:隔阂 B、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 争:同“诤”,规劝 C、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固:本来 D、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 坐:因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其以士为轻乎 路曼曼其修远兮 B、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朕夙夜庶几于前圣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王问珪何以为忠孝 徐公何能及君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珪曾经是皇太子李建成的属官,因为不能化解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被李世民流放到巂州。李世民即位后,仍然起用王珪为谏议大夫。王珪很得李世民的信任。 B、太常少卿祖孝孙因为教宫女音乐不力,多次被皇帝责备。温彦博、王珪就同时向皇帝进谏,认为这是看轻士人。皇帝大怒,责备两人。温彦博就惶恐谢罪,而王珪拒绝谢罪。 C、对王珪等人的谴责,皇帝第二天也很后悔,他告诉房玄龄,自古帝王纳谏就困难,你们不要因为我谴责了王珪等人,就引起警戒不进谏了。 D、王珪贬官后不久就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时兼任魏王李泰的老师。他希望李泰记住汉代东平王刘苍“为善最乐”这句话,做一个忠孝兼备的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译文: (2)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译文: (3)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译文: |
徽之字子猷。性旧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不知生,焉知死!”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冲尝谓徽之曰:“卿在府日久,比当相料理。”徽之初不酬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 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肃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欢而去。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尝君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邪!”雅性放诞,好声色,尝夜与弟献之共读《高士传赞》,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曰:“未若长卿慢世也。”其傲达若此。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后为黄门侍郎,弃官东归,与献之俱病笃,时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子桢之。 (《晋书·王徽之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冲问:“卿署何曹?” 署:衙门 B.公岂得独擅一车 擅:占有 C.雅性放诞,好声色 雅:平素 D.与献之俱病笃 笃:病重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王徽之“卓荦不羁”的一组是() ①蓬首散带,不综府事 ②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 ③雅性放诞,好声色 ④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⑤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 ⑥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身为骑兵参军的徽之和车骑将军桓冲关于“马”的对话,表现徽之不理事务的名壬哥气,骑曹不记马”这一成语就典出此处。。 B.徽之喜竹,观赏吴中一士大夫家的好竹时,他只顾吟诵歌唱,就连主人来洒扫庭院请他坐下观赏,他也顾及不判。 C.献之和徽之弟兄二人对隐士都很推崇,但又同中有异,献之赞赏的是井丹的高洁,而徽之却赞赏长卿不拘礼法,不以世人的毁誉为意。 D.徽之也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他在弟弟献之去世时,奔丧却不哭,只是直上灵床,弹琴恩人,但由于过度悲伤,琴声走调,叹息昏倒。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2)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君;君邪!” 译文: (3)逮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译文: |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予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剽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骠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敖失道。上以不与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诸宿将常留落不耦①。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明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将五万骑度漠击单于,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李广、赵食其等属大将军。青之与单于激会也,广、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大将军逐单于不得,引还,乃逢。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食其赎为庶人。 其时,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青日衰而去病日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唯独任安不肯去。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②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③也。事多此类。青仁,喜士,以和柔自媚于上,然于天下未有称也。 去病薨。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赞曰:苏建尝说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者,勉之哉!”青谢曰:“武安④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 【注释】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②赍jī:赠送食物。③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④魏其、武安:汉武帝时的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剽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冠军:第一。 B、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 坐:与"行"相对,即停止。 C、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簿:军队文书,列有军令惩罚之法。 D、骠骑亦方此意 方:同“仿”,仿照,跟随。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 ) A、霍去病初为剽姚校尉便显示出惊人勇气,仅靠大将军卫青予以的八百轻骑,便敢远离大部队几百里之远去夺取战功,捕***敌人极多,因而被武帝嘉奖封为冠军侯。 B、当时汉武帝想歼击匈奴并不容易,敌人顽强,环境恶劣。李广曾遭围攻而激战两日,死者过半,就是因为张骞率大部队迷路,未能及时支援;公孙敖遭受罪罚,也是因为迷路;甚至李广最终自***,仍和迷路贻误战机有一定关系。 C、西汉当时众多老将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带军,常有机会选拔补充精壮士卒,且赖老天庇佑,部队从没遭遇绝境。所以霍去病才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 D、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学习古代兵法,他却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由而一口回绝。可见他有勇气,敢做敢当。这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故他逝世时武帝很悲伤,穿玄黑铠甲的士兵,从长安一直列队到茂陵,并为他定下两个谥号。 10、下列句,不能解释众人不太喜欢卫青霍去病二人的原因是 ( ) A、二人都为大司马后,卫青日益权微而霍去病日益显贵。卫青的旧友和门下宾客凡转投霍去病的,则得官爵。霍此举有落井下石、不念卫青旧日提携恩情之嫌。 B、霍去病恃宠奢靡,率军出征,武帝则赠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车,但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全然不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 C、霍去病少年得志,年方十八岁便官运亨通,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这是因为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的裙带关系,甚得汉武帝欢心。 D、虽卫青较霍去病爱护士兵,但二人不愿荐士的为将之道一样不被称许。这一方面确是反映君主之专制,大臣只求守法尽职;另一方面,也可知他们是为保全个人功名,怕有夺功于主之嫌而牵累受祸。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不与会,当斩。 译文: (2)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译文: (3)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译文: |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①,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②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③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高大突出的样子。②羊祜、杜预,人名,均为西晋名臣。③荆州、地名,治所在襄阳。 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美好 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岂非以其人哉②宜其览者自得之 B.①因亭之旧,广而新之②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 C.①乃来以记属于余②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D.①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②元凯铭功于二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B.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C.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乎吴而成晋业 D.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之极目者 9.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①遂以平吴而成晋业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为岘山亭写一的篇碑记,但文章几乎未写岘山自然风景,而着重抒发由 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 B.本文写了羊祜、杜预先后带兵从荆州出发与东吴军交战,最终“平吴而成晋业”,都 立下了赫赫战功。 C.本文既肯定了羊枯、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也指出了他们“汲汲于后世之名” 的过于看重名声的心理。 D.本文围绕“名”字层层铺叙,谈古论今,把山、亭、堂及三个人物巧妙地钩连在一起,形成浑然整体。 11.用“/”线给下面未断句处断句,并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 皆 称 盖 君 能 得 士 士 以 故 归 之 而 卒 赖 其 力 以 脱 于 虎 豹 之 秦 嗟 乎 孟 尝 君 特 鸡 鸣 狗 盗 之 雄 耳 岂 足 以 言 得 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难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之也。 ——《读孟尝君转》(王安石) ①断句在原文上进行 ②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